省政府關于2005年39項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的通報
發布日期:2007-10-24 09:38
字體:[大 中 小]
2005年年初,省政府根據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批準的2005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工作部署,將2005年全年工作目標任務分解為39項工作,明確了責任領導、責任部門。在省政府統籌組織協調下,分管領導和責任部門高度重視、精心組織,通力協作、有序推進,逐項抓好落實,省政府辦公廳對進展落實情況進行了跟蹤督查,39項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總體較好。省政府第62次常務會議專門聽取了督查情況的匯報。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一、堅持不懈推進農村五件實事
(一)在全省范圍內免征農業稅,并做好完善配套工作
(完成年度任務)
農業稅免征政策全面落實到位,累計減輕農民負擔80億元,人均減負159元,畝均減負149元。積極做好完善配套工作,省財政轉移支付1217億元,基本彌補了蘇中、蘇北經濟欠發達地區財力缺口,保證了農業稅免征后鄉村組織正常運轉。
(二)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3萬公里
(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全年新增農村公路通車里程16萬公里,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三)新增農村改水受益人口170萬人,飲用衛生水覆蓋面提高到95%以上
(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全年新增農村改水受益人口17812萬人,飲用衛生水覆蓋面提高到957%。
(四)全面推行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面達到80%以上
(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全省所有縣(市、區)都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參保3800萬人,覆蓋面達855%(位居全國首位)。
(五)基本完成草危房改造任務
(提前完成年度任務)
到2005年10月底,共完成708萬戶,提前全面完成草危房改造任務。
二、穩定糧食生產,堅持結構調整,提升產業化水平,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做大做強優質稻米等16個優勢主導產業,重點扶持一批農業龍頭企業,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大力推進外向型農業,改造中低產田120萬畝
(完成年度任務,中低產田改造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全省糧食播種面積7364萬畝,總產28346萬噸,比2004年增加55萬噸。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帶動能力逐步增強。180家省級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045億元,利潤68億元,出口創匯1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1%、20%、20%,直接帶動農戶560萬戶。外向型農業取得新進展,全省農產品出口1042億美元,同比增長192%。農產品質量穩步提升,全省共有2658個產品通過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共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4525個。全年改造中低產田177萬畝,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三、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強就業技能培訓,新增農村勞務輸出50萬人
(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全省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679萬人,其中新增勞務輸出553萬人,蘇北地區新增勞務輸出3801萬人,蘇南新增吸納蘇北勞動力3103萬人,南北對口交流1286萬人,對316萬新增農村勞務輸出人員進行輸出前培訓,培訓率達571%。
四、穩定、完善和強化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進一步擴大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從土地出讓金純收益中提取15%,用于農業土地開發
(完成年度任務)
全省糧食直補面積為340353萬畝,比2004年增加18653萬畝,補貼資金總額68億元,9941萬農戶、3394萬農民受益,受益人口占全省農業人口71%。組織實施水稻良種補貼,落實補貼面積9316萬畝,補貼到戶資金74528萬元,項目涉及水稻主產區39個縣、3802萬戶。全省累計補貼購置各類農業機械29819臺套,省級財政補貼資金627717萬元。全省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資金入庫633億元,其中省級實際入庫164億元。
五、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控制建設用地增量,盤活土地存量,在集約用地中求發展。推進土地開發復墾整理,新增耕地30萬畝
(完成年度任務)
開展基本農田保護“爭先達標”活動,組織考核各市基本農田保護情況,全面開展存量建設用地情況專項檢查,加大對閑置土地收回力度,加強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全年核減土地3500畝,為各地調整盤活批而未用的農用地2550畝。大力開展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全省新增耕地面積3018萬畝。
六、深入實施高新技術產業“雙倍增”計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比重超過25%
(基本完成年度任務)
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792817億元,比2004年增加2029億元,增長344%,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幅高出近3個百分點,提前兩年實現“雙倍增”計劃第二步目標。高新技術產業運行質態進一步優化,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利稅52318億元,同比增長3286%,高出同期工業利稅增幅近10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值率達到256%。由于統計指標體系調整,口徑縮小,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2428%,與2004年相比有所上升,但未達到25%。
七、制定支持服務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促進服務業更快更好發展。集中力量培育一批營銷收入超百億元的大型連鎖集團,努力提高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
(完成年度任務)
召開全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工作會議,編制完成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制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政策措施,促進服務業更快更好發展。2005年全省服務業比重達358%,比2004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
積極爭取國債資金支持,集中力量培育一批營銷收入超百億元的大型連鎖集團。蘇果超市有限公司、蘇寧電器集團、五星電器集團、蘇農連鎖集團等11個項目列入2004年、2005年流通業結構調整國家預算內專項資金(國債)項目,項目總計452億元銀行貸款列入國債貼息,2005年共得到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1429萬元,地方預算內專項資金2647萬元。向國家發展改革委爭取到農產品批發市場國債項目資金1050萬元。
八、大力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推動各類要素向優勢行業和優勢企業集聚,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達到38家以上
(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加快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促進各類要素向優勢行業和優勢企業集聚。研究制定相關政策,積極推動大企業大集團的發展。將重點調度企業從64家增加到110家,同時對大企業大集團實行傾斜政策,努力協調解決生產經營上的困難。全省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已達45家。
九、加強煤、電、油、運等重要生產要素的組織調度。下半年緩解電力緊張狀況,確保電煤庫存量達到半個月
(完成年度任務)
煤炭、電力方面。穩定煤炭供給,重點保證電煤需求,全省煤炭市場穩定,主力電廠電煤庫存400萬噸左右,超過半個月消耗量。加快電源點和電網建設,搞好電力供求平衡。全年新投產機組容量1440萬千瓦以上,500千伏線路過江西通道建成投入運營。全省統調發電最高出力達到30370萬千瓦,比2004年增長522%,平均發電負荷率898%。認真落實電力需求側管理,落實錯峰方案,基本保證了生產生活需要。
成品油、運輸方面。積極協調成品油資源配置,保持供求關系平衡。加強與兩大石油公司的溝通聯系,建立成品油市場預警協調機制,積極爭取配置計劃,加大外采力度,基本保證了市場供應。加大公路運輸協調力度,加強與鐵路主要發送局聯系,密切監控水路運輸狀況,保證重點物資運輸。
十、抓好重點項目建設
(一)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330公里。確保潤揚大橋、鹽通、宿淮高速公路、寧啟鐵路一期工程、南京地鐵一號線、揚巴一體化等重點工程如期建成。南京長江三橋、滬寧高速公路8車道擴建工程主線貫通。完成國、省干線公路改造600公里。蘇通大橋等重大項目確保完成年度投資目標。完成新長鐵路新淮段改造任務。如期建成田灣核電站一期一號機組。新增發電裝機容量700萬千瓦以上
(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全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463公里。潤揚大橋、南京長江三橋、鹽通、宿淮高速公路、寧啟鐵路一期工程提前建成通車,南京地鐵一號線竣工并投入營運。揚巴一體化工程建成投產。滬寧高速公路8車道擴建工程竣工通車。國、省干線公路改造600公里目標提前實現。蘇通大橋等重大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目標。新長鐵路新淮段改造工程如期完成,已納入路網運營。田灣核電站一期一號機組已完成裝機,正處于裝料調試階段。全年新增發電裝機容量1444萬千瓦。
(二)完成縣鄉河道清淤年度任務。開工建設新一輪治淮工程,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確保完成年度投資目標
(完成年度任務,縣鄉河道疏浚提前完成年度任務)
提前完成全省縣鄉河道疏浚年度任務,疏浚縣鄉河道2016條、9290公里,完成土方15億立方米。全力推進治淮工程,奎濉河近期治理、淮北大堤、新沂河整治、中運河、駱馬湖堤防加固等工程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老三項(入江水道、洪澤湖大堤、分淮入沂)除險加固整治、新沭河治理等工程前期工作正在進行。東調南下新沂河整治工程、海口樞紐擴建工程已開工建設。奎濉河治理工程徐州市主體工程已開工建設。組織實施了黃墩湖滯洪區、鮑集圩行洪區等行蓄洪區安全建設部分工程。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工程建設完成投資452億元,完成年度投資目標。三陽河潼河寶應站工程已提前建成并投入使用。解臺站和劉山站主體工程已開工建設,藺家壩泵站、淮陰三站、淮安四站、江都站改造工程等正在抓緊實施。
(三)加快連云港、太倉港港口建設。開工建設連云港港15萬噸級深水航道擴建工程,太倉港4個2—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完成水工部分建設任務
(完成年度任務)
省政府分別在連云港、太倉召開專題辦公會,研究加快連云港港、太倉港建設問題,提出“連云港港、太倉港港口發展速度要進一步加快,建設規模要進一步擴大,發展水平要進一步提升”的總體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部署加快兩港建設具體措施。各有關地區和部門深入貫徹專題辦公會議精神,搶抓有利時機,進一步加快連云港港、太倉港建設。連云港港集裝箱吞吐量已突破100萬標箱,廟嶺三期集裝箱順岸泊位工程已經投產,15萬噸級深水航道擴建工程已開工建設,太倉港4個2—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水工部分建設已經完成。
十一、加快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改組國有企業,重點加強對省屬企業和大型國有企業規范化改革、改制工作的指導。通過改制上市、引進戰略投資者等多種形式,實施增量改制,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完成年度任務)
積極推進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全省在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城市公用事業的國有資產所占比重達到55%。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有245戶市屬國有企業改制,涉及國有資產總額424億元,國有凈資產899億元;省屬企業共有61戶子企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涉及資產總額285億元,國有凈資產76億元,在職職工7000多人。在全國率先制定了增量改革政策,鼓勵企業以國有資本存量吸引社會資本增量,促進企業發展和產業升級。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建立外部董事制度試點,在新組建的高科技投資集團開展借鑒新加坡“淡馬錫”經驗試點。國有企業重組和主輔分離、輔業改制有了新的進展,全省有30多戶重點國有企業與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進行合資和重組;有46戶國有大企業實施了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創辦法人經濟實體146戶,分流安置職工243萬人。
十二、完善、落實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為民營經濟創造公平準入、平等競爭、一視同仁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和法制環境,扶持一批民營企業做強做大。加快建設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年底全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注冊資本達到50億元
(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積極完善落實政策措施,民營經濟繼續保持強勁發展勢頭,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總數已達226萬戶,私營企業注冊資本達到7234億元。積極推進民營企業境外上市融資工作,2005年12家企業成功上市,28家企業進入上市程序。落實扶持政策,提出了專項資金的使用重點和方向,安排重點扶持項目,促進民營企業做大做強,目前年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民營企業已達13家。建設信用擔保體系,實施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信用評級,開展貸款融資平臺和擔保機構試點,全省信用擔保機構270家,注冊資本超過60億元。
十三、在完成市縣機構改革任務的基礎上,重點推進鄉鎮機構改革,規范鄉鎮職能,合理設置鄉鎮機構。開展鄉鎮機構改革試點工作,重新核定鄉鎮編制,鄉鎮行政編制總數精簡10%左右,鄉鎮事業編制在上一輪機構改革的基礎上,再精簡20—30%。嚴格控制鄉鎮領導職數
(完成年度任務)
全省市縣兩級政府機構改革工作2005年9月底已經完成。積極穩妥推進新沂、宿豫、泰興和常熟等試點地區鄉鎮機構改革工作,進一步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深化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優化整合機構,精簡人員編制,降低行政成本,基本完成了各項改革任務,實現了減機構、減人員、減負擔的“三減”目標。通過改革,4個試點市(區)鄉鎮領導班子成員精簡比例達43%,行政編制精簡比例達10%,事業編制精簡幅度均超過20—30%的規定比例。
十四、繼續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企轉制任務,積極穩妥地進行社會公益類和行政管理類事業單位改革
(完成年度任務)
列入改革范圍的103家省屬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新增2家),除經批準暫緩改革的12家單位外,其他91家單位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務。共注銷事業編制3386名。原有在職職工1938人,其中,置換身份1331人(包括自謀職業185人),提前退休505人,同經費渠道安置102人。認真做好省屬事業單位梳理分類工作,積極穩妥推進省屬社會公益類、行政管理類事業單位改革。
十五、加快現代市場體系建設
(一)積極發展各類資本市場,完善資本市場結構,豐富資本市場產品。加快建設產權市場。在積極發展土地、技術和勞動力等有形市場的同時,大力發展各類商品交易市場和專業市場
(完成年度任務)
全年共有3家企業實現A股首發,1家增發,融資1668億元。獲準企業債券發行規模12億元。向國家發展改革委申報了我省2005年第二批企業債券發行規模。初步編制完成“江蘇省‘十一五’境外投資專項規劃”。組織協助企業申報境外投資股本貸款。
全省各地已全部建立土地有形市場,土地一級市場基本規范。正式開通“江蘇土地市場網”。積極完善和全面落實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逐步建立競爭性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非經營性用地公開供地機制。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全省人才市場。加大對人才服務機構的監管力度,初步建立省、市、縣三級人事部門聯合執法制度和投訴、舉報、反饋制度。加快推進人才市場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完善運行機制,全面深化人才市場管理體制改革。開展清理整頓勞動力市場秩序專項行動,制定了職業中介服務業政策和實施綱要。
商品交易市場特別是規模化市場發展較快,年成交額在億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452家,成交額480846億元。以現代流通方式改造農村市場傳統經營網絡,啟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構建農村流通網絡。整合農村商業社會資源,發展以村連鎖經營為主體的為農服務社。
(二)開展各項專項整治工作,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
(完成年度任務)
制定《2005年全省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要點》和《江蘇省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規劃(2005年—2007年)》。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保護知識產權專項行動、打擊商業欺詐專項行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并結合各種專項整治工作,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市場經濟秩序明顯好轉。
十六、大力推進“誠信江蘇”建設,健全信用監督和信用服務體系。繼續抓好南京、蘇州信用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
(完成年度任務)
成立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開通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和“誠信江蘇”網站,初步形成了我省企業公共信用信息基礎框架。繼續抓好南京、蘇州城市信用體系試點。整合工商、稅務、海關、社保、質監、金融等20多個部門掌握的企業信用信息,構建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個人信用征信系統建設已經啟動。
十七、推進財稅、金融等改革。調整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建立增收節支激勵機制,緩解鄉級財政困難。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建立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和績效評估機制。繼續做好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
(完成年度任務)
積極實施縣鄉財政管理方式改革。選擇灌南縣、淮陰區、射陽縣、宿豫區、新沂市開展改革試點,提出了在全省實施縣鄉財政管理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通過強化增收節支激勵機制和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鄉鎮基本支出保障程度得到提高。
穩步推進政府投資管理改革。省級政府投資項目中省老年公寓已確定實行代建制。加強基本建設財務管理,實行省級財政投資項目的全過程跟蹤監督,規范各建設單位建設過程中的行為,強化基本建設支出預算管理。
繼續做好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全省農村信用社中16家單位啟動了銀行類機構組建工作。7186億元的央行專項票據已經全部認購完畢,資金扶持和增資擴股貼息政策逐步落實,按期兌付央行專項票據工作準備就緒。全面落實理事長、主任和監事長分設制度,56家單位在理事會(董事會)下設立了發展規劃、風險管理、薪酬分配、審計等專門委員會,比例達77%。普遍推行勞動合同制等制度,全面清理信用代辦業務,69家單位實行員工養老保險省級統籌。
十八、加大市場價格調控監管力度,將價格總水平控制在預期目標之內
(完成年度任務)
全年全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累計上升21%,比調控目標4%低19個百分點。
十九、努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推動外貿增長方式向以質取勝轉變,力爭實際利用外資繼續增長,外貿出口增長15%,對外投資增長50%,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營業額增長10%
(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全省利用外資項目質量穩步提高,增資項目不斷增多。全年利用外資保持適度增長,實際到帳外資額達13180億美元,增長292%。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27941億美元,增長334%,其中出口122982億美元,增長405%。境外投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增長速度超過50%;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穩步推進,完成營業額3197億美元,增長289%。
二十、整合開發區資源,提升發展水平,拓展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功能,增強輻射帶動作用。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完成年度任務)
通過資源整合,開發區產出效應進一步顯現,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全省開發區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實現倍增,達到340億元,進出口總額增長45%,增幅高于全省外貿平均增幅。各主要開發區利用外資繼續保持增長,比重進一步提高。開發區其他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十一、繼續推進新一輪沿江開發,重點做好沿江港口資源整合工作。完善并實施沿東隴海線產業帶規劃
(完成年度任務)
沿江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加快,公路、鐵路、過江通道等一批重點建設項目竣工投運。能源建設方面,南京蘇源熱電2臺30萬千瓦機組、揚州電廠2臺30萬千瓦機組、南通天生港電廠2臺33萬千瓦機組、儀征熱電1、2號機組等一批電源電網建設項目建成投運,有效地緩解了電力供應緊缺矛盾。
岸線整合有序推進,港口運輸蓬勃發展。江陰、常熟、張家港等地一批碼頭已實施搬遷或改建。全年沿江港口吞吐量增長254%。南京港和蘇州港實現歷史性跨越,成為長江沿岸同時也是我省的首批億噸大港。
跨江聯動開發進展迅速。江陰經濟開發區靖江園區發展勢頭強勁,全年新簽各類項目23個(其中4個超億美元),總投資達105億美元,13個項目已開工建設。蘇州與南通跨江開發邁出新步伐,已建立了統一的工作體制和協調協作機制。
沿江地區各項指標全面完成,實現GDP8970億元,增長157%,占全省比重為53%;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41億元,增長204%,占全省比重為49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620億元,增長236%,占全省比重為46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763億元,增長151%,占全省比重為485%;出口總額418億美元,增長345%,占全省比重為340%;實際外商直接投資716億美元,與上年持平,占全省比重為543%。
完善并實施沿東隴海線產業帶規劃。召開建設沿東隴海產業帶工作會議。出臺《江蘇省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建設總體規劃》。組織東隴海沿線各地和省有關部門召開編制《總體規劃》年度實施計劃會議,部署編制《總體規劃》的年度實施計劃工作。沿東隴海線產業帶規劃東隴海沿線各地和省有關部門正在實施。
二十二、繼續加大對蘇北支持力度,在推動“四項轉移”的同時,重點推動產業轉移,2005年力爭向蘇北產業轉移的項目投資總量680億元
(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全年用于蘇北的專項資金70多項,投向蘇北的資金(含國債項目)總計達28755億元,比2004年計劃任務增加85億元。人行南京分行對蘇北地區發行中央銀行票據22億元,商業銀行對蘇北地區的貸款額度約7653億元。在推動財政轉移、科技轉移、勞動力轉移的同時,重點推動產業轉移,全年向蘇北產業轉移500萬元以上項目超過2000個,總投資突破700億元。
二十三、抓緊制訂和實施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推動沿海經濟帶加快發展
(完成年度任務)
《江蘇省沿海開發總體規劃》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將提交省委常委會審定。
二十四、深入實施城市化戰略。完成重點中心鎮規劃修編和全省鎮村布局規劃編制工作。開展沿海城鎮帶規劃編制工作。推進區域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和資源集約利用
(完成年度任務)
深入實施城市化戰略,積極推進規劃編修工作。全省重點中心鎮總體規劃修編已基本完成。28個重點中心鎮根據鄉鎮撤并和上位規劃調整,開展了新一輪總體規劃修編。各地鎮村布局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完成。積極開展《江蘇省沿海城鎮帶規劃》編制工作,資料搜集、技術路線制定等前期工作已經完成。
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蘇錫常地區區域供水建設任務已全部完成,進村入戶管網建設已完成883%,受益人口占規劃區總人口916%,提前完成蘇錫常區域供水規劃五年目標任務。寧鎮揚泰通地區區域供水規劃實施進展順利,靖江區域供水一期、如皋海安引江供水工程等全面開工建設,啟東海門供水前期工作進展順利。西氣東輸主干線沿線大部分地區開始使用天然氣。
二十五、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全面啟動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開放配置科技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用好5億元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
(完成年度任務)
制定了《2004—2010年江蘇省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總體方案》。投入1632億元,重點建設基礎性、公益性、開放性的重大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工程技術文獻信息中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南京鏡像站已正式開通。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已于2005年8月建成開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業、知識產權等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已經全面實質性啟動。
加強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國防科工委系統的科技合作,與中科院簽署了共同推進自主創新的合作協議。成功舉辦2005年軍民兩用技術與產業化科技成果展示洽談會,簽訂科技合作項目454個,總投資3186億元。做好2005年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組織申報與遴選工作。在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新藥、新材料、現代裝備制造、新能源與環保、高科技農業等重點科技領域組織實施67個項目,總投入7958億元。對第一批成果轉化資金項目進行了中期檢查考核,項目實施狀況良好,較好地完成了階段任務。
二十六、大力發展信息產業特別是軟件業。以應用為導向,推動3—4項涉及全局的重大基礎性、公益性信息化工程。全省信息產業銷售收入突破6000億元,軟件產業銷售收入達到300億元
(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全省信息產業繼續在高位運行,全年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銷售收入6500億元,同比增長424%,超過全國平均增幅18個百分點,軟件業銷售收入320億元,同比增長702%。鎮江、連云港等地“大通關”工程、信息化普及工程、國家人口基礎數據庫試點工程、全省政府協同辦公系統等4項重大信息化工程順利啟動,進展良好。
二十七、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加強重點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調整優化高校布局結構,推進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落實困難地區農村教師省標補貼發放工作
(完成年度任務)
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90%以上的縣(市、區)農村中小學“六有”工程基本實施到位,60%的縣(市、區)已通過省級考核驗收。確定4295所學校為省重點幫扶學校,14萬臺電腦和其他輔助設備已配發到位,為幫扶學校培訓從事信息技術課教學及網絡管理的教師近1萬名。“校校通”工程建設正在穩步推進。
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05年全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分別招生5225萬人和516萬人。全省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896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為7101%。
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啟動實施現代農民教育培訓工程、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職教助學扶貧工程。組建商貿、農林、現代服務業、建筑、財會、信息和旅游等7個省級職業教育集團;全面啟動了常州大學城區域教育聯合體、淮安高教園區域教育聯合體和蘇州、無錫高職園區建設。制定全省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總體方案、布局規劃實施方案和實訓基地建設辦法,重點建設15個省級高職實訓基地和34個省級中職實訓基地。
推進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下達省屬高校“211工程”及重點高校建設經費06億元,推進蘇州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揚州大學建設。在10所高校遴選重點建設學科22個,在24所高校遴選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60個。對“十五”省重點學科建設進行驗收評估并部署新一輪滾動遴選工作;安排125億元用于重點學科建設,對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省屬高校國家重點學科予以傾斜。我省高校省級以上(含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規模和水平均位于全國前列。2005年新建省重點實驗室10個、重組2個、驗收考核6個,組織申報部省共建重點實驗室3個,增設數量在全國地方高校中位居第一。
落實困難地區農村教師省標補貼發放工作。省財政下達專項經費126億元對困難地區進行補助,困難地區農村教師省標補貼發放基本落實到位。
二十八、推進人才強省建設,完成六大人才高峰年度支助項目150項、1000人次。做好人才引進和培訓工作,吸納海外高層人才和智力500人次來我省創新創業。完成“2005年度蘇港千人培訓”計劃
(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大力推進人才強省建設,“六大人才高峰”首批資助項目已結題驗收,第二批164項資助項目協議書簽定、證書頒發和人才資金撥付工作已經完成,近1800名高層次人才參加第二批資助項目建設,第三批資助項目即將啟動。
吸納海外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引智和培訓工作取得新進展。省人才招聘團赴澳大利亞、新西蘭招聘海外高層次人才,達成初步意向952人。建立海外高層次人才信息庫,開通了海外高層次人才遠程面試視頻系統,陸續在海外留學人才較多的8個國家設立海外高層次人才聯絡處,海外人才來蘇服務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完成引智項目134項,聘請境外專家207人次。組織管理類、技術類20項、近400人出國(境)培訓,同比增長30%。
“蘇港千人培訓計劃”順利實施。全年共選調1199名服務業中高級管理人員、業務骨干和專業人員赴港參加培訓。
二十九、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全面建成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基本建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加快推進省人民醫院、省中醫院擴建工程。全面提高蘇北地區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完成300個鄉鎮衛生院技術裝備改善任務,培訓1000名鄉鎮衛生院主診醫生
(完成年度任務)
加快衛生體制改革步伐,目前全省民辦醫療機構已發展到4386家,較大規模的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有21家。全省已有65%的城市街道建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療中心合理分工、雙向轉診的服務體系框架初步建立。全面啟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試點工作,全省12%的鄉鎮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深化衛生機構改革,對非建制鎮衛生院進行改制,對建制鎮衛生院和政府舉辦的城市醫療機構開展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試點,落實醫療機構事業法人自主權。推進公立醫療機構資源重組,目前,全省已有各類醫院集團20多個。
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全面建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基本建成。兩年來全省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02億元,其中省財政投入38億元,地方投入164億元。
省人民醫院、省中醫院擴建工程進展順利。省人民醫院干部病房樓建設工程(東延工程)2005年6月25日樁基開工,西擴工程已啟動一期拆遷。省中醫院擴建工程拆遷工作已全面啟動。
對蘇北5市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進行全面評估調查,確定300個鄉鎮衛生院名單和基本醫療設備裝備清單,采購設備已全部配送完畢。培訓蘇北地區1000名鄉鎮衛生院主診醫生的任務已超額完成,全年實際參加培訓的醫生達1244名。
三十、建成南京圖書館新館,開工建設省美術館新館、省老年公寓等工程,完成江蘇科技歷史文化中心主體工程,做好江蘇劇院、南京博物院二期改造籌建工作
(基本完成年度任務)
南京圖書館新館已完成主體工程、設備安裝和室外環境工程,目前正在進行室內裝修和工程收尾。江蘇美術館已完成立項、征地及總體規劃設計,正在組織實施。省老年公寓工程已于12月28日奠基。省科技歷史文化中心已完成大半投資,計劃2006年上半年建成。江蘇劇院選址方案已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待省政府審定后組織實施。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籌備工作進展順利,建設方案省政府領導已原則同意。
三十一、完成全省廣電網絡整合任務,大力推進有線電視數字化進程,實施農村有線電視進村入戶工程,農村有線電視覆蓋率比上年提高7個百分點
(廣電網絡整合未完成年度任務,其他項目完成年度任務)
廣播電視網絡整合。下發《江蘇省廣播電視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組建原則方案》,組織開展廣電網絡資產評估、審計工作,蘇北五市已完成網絡資產的審計、清查工作。南京、宿遷兩市整合工作有所進展,其他各市進展不大。
推進數字電視發展。制定《江蘇省有線數字電視總體規劃》,積極開展整體轉換小區試驗,努力探索符合本地發展實際的轉換模式。全省共有12個省轄市開展了有線數字電視業務。
積極實施農村有線電視進村入戶工程。成立農村有線電視進村入戶工程領導小組,制定《江蘇省農村有線電視進村入戶工程實施總體方案》和《江蘇省農村有線電視進村入戶實施試點方案》,認真分解落實有線電視進村入戶目標任務。全省農村有線電視用戶數為5997萬戶,比2004年提高716個百分點。
三十二、做好十運會承辦工作。完成場館建設,抓好參賽準備,完成辦賽組織籌備任務
(超額完成任務)
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全面實現了“環境優美、設施優良、服務優質、成績優異”的預期目標。場館建設、大型活動、競賽組織、安全保衛、資源開發、行政接待、新聞宣傳、醫療衛生、電力電信保障、志愿者服務等各方面工作都出色完成了任務。十運會參賽成績實現歷史性突破,獲得金牌56枚、獎牌136枚、總分2829分,超2項世界紀錄,創1項亞洲紀錄、2項全國紀錄,金牌數、獎牌數和總分均名列全國第一,并榮獲體育道德風尚獎,取得了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
三十三、實施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
(一)指導各地、各有關部門制定生態建設的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分解落實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具體任務;將生態省建設八大類工程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和“十一五”規劃,并組織實施
(完成年度任務)
《江蘇省“十一五”流域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專項規劃》已編制完成。3個生態功能區的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啟動。已有8個省轄市開始實施生態市建設規劃,其余5個省轄市正在組織編制。印發并組織實施《生態省建設重點工程任務分解表》。生態省建設八大類工程已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和“十一五”規劃。
(二)深入開展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淮河流域“十五”治污工程60%建成,太湖流域出入湖河流和行政交界斷面水質達到“十五”目標,長江江蘇段主要入江支流加強水污染綜合整治
(完成年度任務)
全面推進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淮河流域80項重點治污工程64%建成投運;45個國家考核斷面中,已有41個水質達標,達標率911%,優于國家要求。太湖湖體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平均濃度已達到國家控制要求;176項重點治污工程已完成157項,完成率892%;21個出入湖控制斷面中,已有13個水質達標,達標率619%;45個行政交界斷面中,已有24個水質達標,達標率533%,均提前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指標。長江主要入江支流水污染綜合整治步伐加快,南京外秦淮河、南通濠河環境綜合整治基本完成,揚州泗源溝、鎮江運糧河、泰州十圩港環境綜合整治正在實施。
(三)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編制循環型工業、循環型農業、循環型服務業、循環型社會4項子規劃;在抓好現有108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基礎上,擴大不同層面循環經濟試點。完成重點流域和重點工業污染企業的清潔生產審核工作
(完成年度任務)
印發并實施《江蘇省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和《2005年發展循環經濟工作意見》,我省成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省。循環型工業、農業、服務業、社會四個子規劃正在編制。在做好首批108家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單位成效評估的基礎上,選擇128家單位開展第二輪試點。組織實施《江蘇省“十五”后三年清潔生產實施方案》,以太湖、淮河流域為重點區域,以化工、紡織、印染、造紙等為重點行業,對72家企業實行了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組織350多家企業開展了新一輪清潔生產審核。
(四)加快建設綠色江蘇,完成植樹造林150萬畝
(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加快推進綠色江蘇建設,全省造林1531萬畝,其中成片造林8876萬畝,四旁植樹6434萬畝。
三十四、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新增城鎮就業7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左右。做好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大學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
(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至2005年9月底,全省城鎮新增就業779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全年新增城鎮就業9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比2004年末下降03個百分點。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527%(研究生就業率9689%、本科生就業率9644%、專科生就業率9368%)。
三十五、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
(一)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提高非公有制企業的社會保險參保率。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辦法。推進鄉鎮企業職工參加社會保險。做好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制后社會保險關系接續工作。力爭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855萬人和1000萬人、780萬人、575萬人、545萬人。全面推進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加大擴面征繳工作力度,制定推進鄉鎮企業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工作計劃,抓好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制后社會保險關系接續工作。至2005年6月底,全省企業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889萬人、1051萬人、8138萬人、61691萬人、58782萬人,提前半年完成年度任務。至年底,參保人數分別達到9521萬人、11231萬人、8383萬人、6798萬人、631萬人。出臺《江蘇省征地補償與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辦法》,13個省轄市全部建立了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參加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農民8133萬人,納入城鎮養老保障1997萬人。
(二)完成省慈善基金會組建工作
(完成年度任務)
省慈善基金會已組建并開始運作。成功舉辦了省慈善總會“愛心無限”大型文藝晚會,共募集創始基金141億元。
三十六、努力解決困難群眾生活問題
(一)全面推行農村低保,做到應保盡保
(提前完成年度任務)
至2005年6月底,全省106個縣(市、區)全面建立了農村低保制度,提前半年完成年度工作任務。全省855萬符合條件的農村困難群眾納入農村低保,實現應保盡保。
(二)加大對重點縣和重點村的幫扶力度,增加困難農戶小額扶貧貸款貼息
(完成年度任務)
對1025個經濟薄弱村實行機關部門掛鉤幫村、干部掛鉤包戶責任制。在重點村共投入資金4748萬元,實施了一批群眾急需的項目。增加困難農戶小額扶貧貸款貼息,全年共發放扶貧小額貸款405億元,受益農戶123萬戶。
(三)幫扶25萬名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其中“4050”人員達到5萬名)
(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至2005年9月底,全省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048萬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722萬人,提前完成年度任務。全年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155萬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1053萬人。
(四)建立健全對經濟困難家庭子女的扶困助學機制,確保每一個學生不因貧失學
(完成年度任務)
省財政先后安排專項經費143億元,為蘇北五市、蘇中地區財政轉移支付縣和黃橋、茅山老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對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行免費教育,資助2萬名貧困地區農村初中應屆畢業生免費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國家和省安排政府獎學金13億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兼優大學生近8萬名。發放國家助學貸款21億元,獲貸大學生38萬人。
(五)全面建立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
(完成年度任務)
制定《關于全面推行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的意見》,出臺了一批配套文件,有效促進了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的全面實施。全省支付獎勵扶助金1億多元,近18萬人得到獎勵扶助。
(六)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制度,提高集中供養率
(完成年度任務)
全省農村五保已全面實現應保盡保,年人均集中供養標準2070元,分散供養標準1360元。農村敬老院建設得到加強,省財政安排專項補助資金133億元,開展農村敬老院改擴建“關愛工程”,切實提高集中供養率。全年新增床位30600多張,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達到45%,比2004年提高10個百分點。
三十七、推進平安江蘇建設,建立健全各類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妥善預防和處置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提高維護公共安全與社會穩定的能力
(完成年度任務)
加快推進平安江蘇建設,不斷提高維護公共安全與社會穩定的能力。全面實施情報信息主導警務戰略,建立健全公安實戰指揮體系,進一步規范110接處警工作。認真貫徹落實新《信訪條例》,加強“大調解”機制建設,積極探索預防和處置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的新方法。重大節慶和活動期間未發生大的群體性事件。積極構建現代治安防控體系,織牢五大防控網絡,努力形成“大防控”工作格局。加大破案力度,始終保持對嚴重刑事犯罪的嚴打高壓態勢。推出公安機關為民服務“十項措施”,在全國率先實行執法告知“六項制度”。
建立健全各類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江蘇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經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已下發施行;相關專項預案近期將印發實施。各市總體應急預案的編制正在抓緊進行。省應急指揮系統建設、應急資源整合等相關工作正有序推進。
三十八、制定“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
(完成年度任務)
《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經省政府常務會議、省委常委會議討論,已提請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并通過。
三十九、大力推行政務公開,加強政風建設,做好經濟責任審計和行政監察工作
(完成年度任務)
進一步深化政務公開。認真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行政務公開的意見》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要求,著力拓展和深化公開內容,不斷豐富和創新公開形式,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機制,政務公開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得到了全國政務公開領導小組的充分肯定。一些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經中央新聞媒體報道后,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
加強政風建設,積極開展民主評議活動。成立省行政效能投訴中心,開設“江蘇廉政網站”,出臺《江蘇省行政效能投訴中心投訴處理暫行辦法》。省、市、縣三級全面開通了“政(行)風熱線”。扎實開展“萬人評議機關”、“基層滿意站所”以及電信、廣電系統民主評議活動。
做好經濟責任審計。全省審計機關共實施經濟責任審計項目1498個,其中黨政領導干部1448人,國有企業法人代表50人。共查出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過程中違紀違規金額2815億元,其中領導干部負有直接經濟責任金額6095萬元,損失浪費金額6828萬元,領導干部個人經濟問題金額1515萬元。
加強行政監察。做好對《行政許可法》貫徹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工作,省一級已分兩批公布確認行政許可項目681項,共修改政府規章35件、廢止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53件,取消自行設定的行政許可項目121項,取消涉及行政許可收費項目48項。13個省轄市共廢止規范性文件609件,市政府規章21件,修改規范性文件402件、市政府規章63件,取消自行設定的不符合行政許可法要求的行政許可項目1110項。統一開展了對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省政府農村五件實事、發展民營經濟、加快振興蘇北政策措施等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圍繞政府重大投資項目,開展了重點工程項目的執法監察。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