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通知
發布日期:2010-11-23 14:48
字體:[大 中 小]
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
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通知
蘇發〔2010〕10號 2010年8月26日
各市、縣(市、區)委,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現將《江蘇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人才規劃綱要》)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人才規劃綱要》是今后一個時期我省人才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制定實施《人才規劃綱要》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的重大舉措,是在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戰略選擇,對于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兩個率先”具有重大意義。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人才作為科學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強省之基、競爭之本、轉型之要,擺到特別突出的位置,深刻理解加快人才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重點任務和重要舉措,進一步增強做好人才工作的緊迫感和自覺性,加強對《人才規劃綱要》實施的組織領導。開展廣泛深入的宣傳活動,在全省上下形成有利于《人才規劃綱要》實施的良好輿論氛圍。各地各部門要結合實際,采取有力措施,確?!度瞬乓巹澗V要》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抓緊編制本地本行業的人才發展規劃,形成上下銜接、各方協調的全省人才發展規劃體系。
江蘇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
?。?010—2020年)
目 錄
序言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戰略目標
?。ㄒ唬┲笇枷?BR>
?。ǘ┗驹瓌t
(三)戰略目標
二、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和主要任務
(一)突出培養造就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二)大力開發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
?。ㄈ┤婕訌娙瞬抨犖榻ㄔO
三、重點人才工程
?。ㄒ唬半p創”人才工程
?。ǘ└邔哟稳瞬乓M工程
(三)青年人才工程
(四)“三支隊伍”培訓工程
?。ㄎ澹┬屡d產業人才工程
?。└邔哟挝幕瞬殴こ?BR>
(七)現代服務業人才工程
?。ò耍┙逃l生人才工程
?。ň牛└呒寄苋瞬殴こ?BR>
?。ㄊ┈F代農業人才工程
四、制度創新和政策取向
?。ㄒ唬┥罨瞬殴芾眢w制改革
?。ǘ﹦撔氯瞬虐l展機制
?。ㄈ┲卮笳?BR>
五、組織和實施
?。ㄒ唬┘訌娊M織領導
?。ǘ┙⒔∪瞬虐l展規劃體系
?。ㄈ娀讲榭己撕捅O控評估
(四)加強人才工作基礎性建設
?。ㄎ澹I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根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綱要。
序 言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加快人才發展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重大戰略選擇。江蘇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堅定不移地把科教興省、人才強省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略。繼提出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產力后,近幾年又進一步提出人才優先發展、優先投入,堅持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著力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構建創新創業載體,大力引進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積極營造開放的人才國際化環境,推動了人才優勢向科技優勢、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轉化,區域創新能力躍居全國第一。
目前,全省人才資源總量760萬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或研究生學歷的高層次人才36萬人,兩院院士89人,均居全國前列。2009年,全省人才貢獻率26.2%,科技進步貢獻率52.3%,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2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0.1%。但是,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省人才發展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存在不相適應的地方: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領軍型人才緊缺,人才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人才資源開發投入不足,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企業在人才開發中的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人才國際化步伐還需要進一步加快等。
未來十年,是江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全面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向基本現代化邁進的重要時期,也是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產業革命深入發展的重要時期。面對國際和區域競爭日趨激烈、資源和環境制約日益凸顯的新挑戰,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強省之基、競爭之本、轉型之要,擺到特別突出的位置,科學規劃,深化改革,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形成江蘇長遠發展的新優勢,不斷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戰略目標
?。ㄒ唬┲笇枷?BR>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兩個率先”,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加快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大力推進人才國際化,以高層次領軍人才為重點,統籌各類人才隊伍建設,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為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美好江蘇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廣泛的智力支持。
?。ǘ┗驹瓌t
人才優先,引領發展。把服務科學發展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堅持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以人才優先發展引領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以用為本,優化結構。把用好用活人才、充分發揮人才作用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務,積極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搭建平臺,引導和鼓勵各類人才向經濟社會發展一線集聚,加快人才結構調整,促進人才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突出重點,整體推進。突出培養造就一批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大力開發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中的引領作用,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江蘇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
多元開發,形成合力。充分調動全社會人才開發的積極性,推進城鄉、區域、產業、行業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資源開發,健全政府引導、用人單位主導、社會共同開發的多元投入機制,整合各方面資源和力量,形成整體推動人才工作的強大合力。
優化環境,激發活力。著力打造有利于人才發揮作用的政策環境、工作環境、學術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和生活環境,完善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的創造活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江蘇發展、更多的創新成果到江蘇轉化,使江蘇成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的熱土。
?。ㄈ鹇阅繕?BR>
到2015年,區域創新能力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率先建成人才強省。到2020年,把江蘇建成優秀人才集聚高地,人才發展的主要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體指標如下:
——規模不斷壯大。人才資源總量1300萬人,年均增長5%左右,每萬人口擁有人才數1600人,專業技術人才總量超過700萬人,高技能人才總量280萬人,繼續保持在全國領先地位。
——結構趨于合理。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實現“雙倍增”目標,高層次人才占人才資源總量比例5.4%,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32%,區域人才布局趨于優化。
——素質大幅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60%,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比例達26%,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達55人年。
——環境逐步優化。建立健全符合各類人才特點、有利于促進人才全面發展的人才開發制度體系,營造創新活力最強、創業成本最低、服務效能最優、人居條件最佳的人才環境;全省人力資本投資占GDP比例17%。
——效能明顯增強。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明顯增強,人才貢獻率達48%;發明專利授權量3萬件,專利總量與論文數量繼續居全國前列;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術的高新技術產業群。
二、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和主要任務
?。ㄒ唬┩怀雠囵B造就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圍繞發展創新型經濟的需要,以高層次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團隊為重點,培養造就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科技人才和依靠核心技術自主創業的科技企業家,建設規模宏大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到2020年,全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總量達10萬人,其中高層次科技創業人才總量達4萬人。
主要舉措: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學校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國內培養和國際交流合作相銜接的開放式培養體系。組織實施“雙創”人才工程,推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特聘教授計劃、科技企業家培育計劃,重點加強“江蘇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重視發揮企業引才用才的主體作用,建設一批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引導高校與企業、地方政府共建各類創新創業載體,推動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向企業集聚和依靠核心技術自主創業。
(二)大力開發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
適應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需要,大力開發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到2020年,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物聯網、電子信息、光電、船舶、工程機械、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等重點產業和領域培養引進急需緊缺專門人才100萬人。重點產業和領域各類專業人才數量充足,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人才結構明顯優化。
主要舉措:加強產業、行業人才發展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開展人才需求預測,定期發布急需緊缺人才目錄。調整優化高校學科專業設置,完善重點產業和領域學科體系。組織實施新興產業人才工程,推進新一輪六大人才高峰行動計劃,加大對新興產業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向新興產業集聚。
(三)全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1. 黨政人才隊伍。按照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要求,以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為核心,建設一支眼界寬、思路寬、胸襟寬的高素質黨政人才隊伍。到2020年,全省黨政人才大學本科以上學歷達95%,專業化水平明顯提高,結構更加合理,總量相對穩定。
主要舉措:適應科學發展要求和干部成長規律,組織實施黨政人才能力提升計劃、公務員能力培訓計劃,構建理論教育、知識教育、黨性教育和實踐鍛煉“四位一體”的干部培養教育體系,開展大規模干部教育培訓。加強女干部、少數民族干部、非中共黨員干部的培養選拔和教育培訓工作。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樹立堅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學發展、崇尚實干、重視基層、鼓勵創新、群眾公認的用人導向。擴大干部工作民主,完善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公推公選等競爭性選拔黨政領導干部方式,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建立健全黨政干部崗位職責規范及其能力素質評價標準,加強工作業績考核。
2. 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適應經濟國際化需要,以提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國際競爭力為核心,以戰略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為重點,加快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職業化、市場化、專業化和國際化,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家。到2015年,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總量達190萬人;到2020年達230萬人,培養造就80名左右能夠引領江蘇企業躋身中國500強的企業家,國有企業領導人員通過市場化方式選聘的比例達到30%。
主要舉措:深入實施萬名企業家素質提升計劃、千名企業家EMBA培養計劃、千名蘇商海外培訓計劃,依托知名跨國公司、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和其他培訓機構,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訓。采取組織選拔與市場化選聘相結合的方式選拔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完善以市場和出資人認可為核心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評價體系,積極發展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評價機構,建立社會化的職業經理人資質評價制度。
3. 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適應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以提高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以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為重點,造就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的高級專家,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到2015年,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560萬人;到2020年達700萬人。
主要舉措:組織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青年人才工程、高層次文化人才工程、現代服務業人才工程、教育衛生人才工程,深入實施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進一步擴大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培養規模,提高專業技術人才創新能力。加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人才培養開發力度,重視傳統產業各類技術人才的培養。發揮各類社會組織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作用。統籌推進專業技術職稱和職業資格制度改革,改進專業技術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勵辦法。
4. 高技能人才隊伍。適應建設制造業高地的要求,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以技師和高級技師為重點,努力建設一支數量充足、門類齊全、梯次合理、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總量達180萬人;到2020年達280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總數的32%,其中技師、高級技師達50萬人。
主要舉措:完善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體系。繼續加大省重點技師學院建設力度,依托大型骨干企業(集團)、技師學院、高級技工學校,建設一批示范性省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公共實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辦法。組織實施高技能人才工程,大力推進千名企業首席技師培養計劃。完善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制度,進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
5. 農村實用人才隊伍。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核心,以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為重點,培育一支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數量充足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到2015年,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155萬人;到2020年,達180萬人,其中,具有中高級技術等級20萬人,每個行政村主要特色產業至少有5—10名示范帶動能力強的帶頭人。
主要舉措:組織實施現代農業人才工程,推進農村實用人才培育計劃,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充分發揮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各類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的主渠道作用。鼓勵和支持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牽頭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企業。在創業培訓、項目審批、信貸發放、土地使用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積極扶持農村實用人才創業興業。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的表彰激勵和宣傳力度,提高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地位。
6. 社會工作人才隊伍。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以人才培養和崗位開發為基礎,以中高級社會工作人才為重點,培養造就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到2015年,社會工作人才總量達20萬人;到2020年,達30萬人。
主要舉措:制定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設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專項資金,加快構建不同學歷層次教育協調配套、專業培訓和知識普及有機結合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一批社會工作培訓基地,加強社會工作從業人員專業知識培訓,制定社會工作培訓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加大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和崗位開發力度,落實薪酬待遇,完善激勵措施。建立社會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隊伍聯動機制。
三、重點人才工程
?。ㄒ唬半p創”人才工程
圍繞提升江蘇自主創新能力,重點支持一批具有自主創新成果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到2020年,全省共資助3萬人,其中省級資助5000人;全省建設1萬個創新團隊,其中省級重點資助200個能夠突破核心技術、實現產業技術跨越的科技創新團隊。
?。ǘ└邔哟稳瞬乓M工程
圍繞我省發展戰略目標,到2020年,分層次、有計劃、大規模引進海外留學回國人員3萬名。依托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重點創新項目,引進能夠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發展以及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拔尖人才3000名,其中,省級資助引進1000名。
?。ㄈ┣嗄耆瞬殴こ?BR>
著眼于提升江蘇未來人才競爭力,對我省經濟社會各領域具有培養潛質的青年人才進行基礎性培養和戰略性開發。每年從各行業選拔一批青年拔尖人才,采取境外培訓、學術交流、項目資助等舉措,進行重點培養扶持。到2020年,培養6000名在各領域具有較高水平、取得顯著成果和突出業績,并能推動地區和行業發展的青年人才。
?。ㄋ模叭ш犖椤迸嘤柟こ?BR>
堅持境內培訓與境外培訓相結合,在國內知名高校建立培訓基地,與境外培訓機構合作,開展專業培訓。到2020年,培訓各級黨政領導干部3萬人,其中境外培訓2000人;培訓規模以上企業主要負責人2萬人,其中境外培訓2000人;培訓各類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2萬人,其中境外培訓2000人。
?。ㄎ澹┬屡d產業人才工程
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向新興產業集聚。加強與海外合作,建設一批新興產業基地,建立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引進和培養新興產業發展急需緊缺人才。到2020年,我省重點發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物聯網等新興產業高層次專業人才新增10萬名。
?。└邔哟挝幕瞬殴こ?BR>
圍繞建設文化強省,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和較高造詣的宣傳思想領域高層次人才,以及具有豐富文化產業工作經驗、熟悉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的文化產業領軍人才。到2020年,省資助培養、引進的高層次文化人才達2000名,其中,文化藝術名家200名、文化產業領軍人物200名。
?。ㄆ撸┈F代服務業人才工程
圍繞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以金融保險、服務外包、軟件和信息服務、現代物流和商務服務人才等為重點,大幅度提升現代服務業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構建江蘇現代服務業人才高地。到2020年,培養和引進高層次金融保險人才、服務外包人才、軟件和信息服務人才、現代物流人才、公共服務人才5萬名。
?。ò耍┙逃l生人才工程
著眼于推進教育創新,加快建設高素質的教育人才隊伍。到2020年,面向海內外選聘400名特聘教授,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組織3萬名各級各類學校校長、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赴國外培訓。適應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保障全民健康需要,加大對衛生人才培養支持力度。到2020年,面向海外引進50名特聘醫學專家,建設100個醫學創新團隊,培養500名醫學重點人才,培訓2.5萬名住院醫師、全科醫師。
?。ň牛└呒寄苋瞬殴こ?BR>
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在各省轄市和重點行業各建成一所省重點技師學院,建設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石油化工、港口物流等專項公共實訓基地,加快培養造就一批社會緊缺、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到2020年,新增高技能人才200萬人,其中,緊缺型技師、高級技師10萬人。
?。ㄊ┈F代農業人才工程
著眼于提高我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到2020年,引進和培育100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培養涉農專業中專畢業生或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農民共100萬名,培育10萬名現代農業技術推廣人才,10萬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負責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農村經紀人等經營服務人才。
四、制度創新和政策取向
?。ㄒ唬┥罨瞬殴芾眢w制改革
1. 堅持黨管人才的領導體制。建立黨委、政府“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目標責任制,把人才發展主要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把人力資本投資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考核指標。黨委組織部門牽頭抓總,重點抓好戰略思想研究、總體規劃制定、重大政策統籌、重大工程組織、重點人才培養、重大典型宣傳。發揮政府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作用,強化各職能部門人才工作職責,充分調動各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的積極性,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形成人才工作整體合力。
2. 改進人才管理方式。圍繞用好用活人才,完善政府宏觀管理、市場有效配置、單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擇業的人才管理體制,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資源開發機制。擴大“人才特區”試點區域,推廣試點工作經驗,加快政府人才管理職能向培育創新創業平臺、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高效服務轉變,建成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捷高效的人才公共服務體系。深化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擴大和落實單位用人自主權。發揮用人單位在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中的主體作用。
3. 推進人才工作法制化進程。完善人才法規體系,重點圍繞國家人才開發促進法和終身學習、工資管理、事業單位人事管理、職業資格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研究制定符合江蘇實際的配套法規,修訂《江蘇省人才流動管理暫行條例》、《江蘇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條例》等法規,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激勵、保障等人才資源開發各個環節的法規體系,形成有利于人才全面發展的法制環境,切實保護人才和用人主體的合法權益。推行執法責任制、評議考核制,加大人才法規執行力度。
?。ǘ﹦撔氯瞬虐l展機制
1. 人才培養開發機制。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完善現代國民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調整優化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設置,注重在實踐中培養造就人才,構建人才培養目標與階段性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相適應、人才知識結構同產業結構調整相協調的人才培養開發機制。完善繼續教育配套政策,加強繼續教育統籌規劃,整合各類教育培訓資源,改革職業教育模式,分層分類開展人才繼續教育。建立以重大人才工程為引領、區域行業人才工程為支撐、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大政府對人才教育培訓的投入,健全政府、單位和個人共擔的人才培養開發投入機制。
2. 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建立以崗位職責要求為基礎,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科學化、社會化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健全科學的職業分類體系,完善體現各類人才特點的能力素質指標體系,推行黨政人才群眾認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市場和出資人認可、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業內和社會認可的評價方法,克服唯學歷、唯論文傾向,注重靠實踐和貢獻評價人才。發揮用人單位評價主體作用,發展專業化、社會化的人才評價組織。開發應用現代人才測評技術,提高人才評價的科學化水平。建立在重大科研、工程項目實施和急難險重工作中發現、識別人才的機制。健全舉才薦才的社會化機制。
3. 人才選拔任用機制。改革各類人才選拔使用方式,科學合理使用人才,努力實現人崗相適、用當其時、人盡其才,形成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選人用人機制。深化黨政人才選拔任用制度改革,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不斷完善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制度,推進公推公選制度化常態化,積極探索重要崗位領導干部實行差額選拔。規范干部選拔任用提名制度,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堅持和完善黨政領導干部職務任期制。分類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業單位崗位公開招聘、競聘上崗和合同管理制度。建立組織選拔、市場配置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選拔任用制度,健全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市場化選聘機制。
4. 人才流動配置機制。根據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推進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建設,建立政府部門宏觀調控、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中介組織提供服務、人才自主擇業相配套的人才流動配置機制。完善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交流融通的政策措施。健全人才市場供求、價格、競爭機制,進一步促進人才供求主體到位。積極參與長三角人才資源一體化進程,推進城市互聯、發展互動、證書互認。推動國內和國際人才市場的融通,促進國內外人才交流與合作。
5. 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完善分配、激勵、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系、充分體現人才價值、鼓勵人才創新創造和維護人才合法權益的激勵保障機制。建立產權激勵制度,制定知識、技術、管理、技能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辦法。完善事業單位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探索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協議工資制和項目工資制等多種分配形式,對高端人才按國際標準支付報酬。加大對人才在科技研發、項目承包、創業、兼職、流動等活動中的法律保護力度。依法保護承擔國家重點工程、涉及國家秘密和企業核心技術或商業秘密的人才及其合法權益。制定人才補充保險辦法,設立人才社會保障基金,建立重要人才政府投保制度。建立江蘇榮譽制度。
?。ㄈ┲卮笳?BR>
1. 促進人才投入優先保證的財稅金融政策。各級政府要大幅度增加人才發展投入,大幅度提高人才投入占財政支出比例,確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衛生投入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支出增長幅度。逐步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投入結構,不斷提高人力資本投資占GDP比重,10年提高4個百分點。各級財政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納入財政預算,不低于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3%,用于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獎勵等。制定稅收優惠政策和金融信貸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人才發展資金,多形式投資人才資源開發。加強人才投入產出效益評估,提高人才資金的使用效率。
2. 引導和鼓勵人才創新創業政策。繼續加大人才創新創業財政投入力度,整合科技項目資金,重點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促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創業貸款等業務的規范發展,完善知識產權、技術等作為資本參股的措施,加大稅收優惠、財政貼息力度,支持和鼓勵高層次人才領辦和創辦科技型企業。擴大省風險投資基金規模,加快發展各類創投機構,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投融資服務。對科技人才創業項目實行稅收減免,將科技創新產品優先列入政府采購目錄,同等條件下優先獲得政府采購合同。
3. 人才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設政策。依托開發園區和重點企業,普遍建立科技研發機構和科技企業孵化器,著力打造技術公共服務、技術成果交易、創新創業融資服務和社會化人才服務“四大平臺”。按照合理布局、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原則,加快現有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科技園、創業園區的轉型升級,依托各類園區建設一批機制靈活、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的創新創業孵化器。圍繞我省重點發展的產業和領域,加快企業創新載體建設,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產業示范基地和技術服務示范平臺。引導和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實驗室、研發機構等各類研發平臺。
4. 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政策。建立政府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戰略聯盟,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培養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依托國家重大人才計劃和省重點人才工程以及科研、工程、產業攻關等項目,在創新實踐中培養人才。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選派科技人才到縣(市、區)、鄉鎮掛職服務。鼓勵支持企業在高校、科研院所設立人才基金,建立研發機構。拓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高層次人才相互流動渠道,選聘一批科技企業家到高校擔任兼職教授,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
5. 引導人才向企業集聚政策。通過財政資金引導、激勵政策扶持,激發企業人才開發的內生動力。政府對人才和科技的投入向企業傾斜,支持和鼓勵企業大力引進各類人才,加強研發機構建設。實施“企業博士集聚計劃”,對到企業工作的博士研究生給予專項獎勵。改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評價和激勵辦法,建立科學合理的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機制,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層次人才到企業轉化科技成果或開展聯合攻關。
6. 引導人才向沿海、蘇北和基層流動政策。圍繞沿海開發的重點產業,在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各類項目申報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引導人才向沿海地區流動。積極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創業就業、到村(社區)任職。加大“蘇北急需人才引進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逐年遞增。從省級機關、蘇南選派領導干部到沿海和蘇北地區任職、掛職,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選派高層次人才到沿海和蘇北地區開展科技對接、技術支持,不斷提升沿海和蘇北地區的發展后勁,促進區域共同發展。
7. 人才國際化政策。實行海外高層次人才“居住證”制度,在稅收、保險、住房、子女入學、配偶安置、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參與國家標準制定和政府獎勵等方面享受本土人才同等待遇。加大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力度,完善國外智力資源供給、市場準入、使用激勵、成果共享等政策措施,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到江蘇工作、創業或以多種方式為江蘇服務。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建立研發基地。推動企業設立海外研發機構,吸收國際優秀人才為其服務。鼓勵和資助優秀科學家參與國際重大科技計劃、科技工程、學術研究。逐步擴大公派出國留學和外國學生來江蘇留學規模。
8. 促進人才發展的公共服務政策。整合現有人才公共服務資源,強化政府人才發展公共服務職能,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創新政府與社會合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運作模式,建立功能齊全、運轉高效、服務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人才發展平等待遇政策。支持人才公共服務產品開發,加強對人才公共服務產品的標準化管理。鼓勵民營資本投資人才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實現人才公共服務投入多元化。
9. 知識產權保護政策。貫徹落實《江蘇省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知識產權有效保護機制。制定促進知識產權轉移的政策措施,明確科技成果所有者在知識產權轉移中的權利和義務,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商品化、產業化。完善政府資助開發的知識產權權利歸屬和利益分享機制,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建立專利技術交易市場和信息平臺。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體系建設,堅決查處和制裁惡意侵犯知識產權的不法行為,提高執法效率和水平。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10. 人才表彰獎勵政策。完善各類人才表彰獎勵制度,調整規范人才獎項設置,堅持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健全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和社會組織獎勵為主體的人才獎勵體系。省委、省政府設立“江蘇杰出人才獎”、“江蘇創新創業人才獎”、“江蘇留學回國先進個人獎”,表彰獎勵在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讓人才受尊敬、有地位、得利益,進一步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
五、組織和實施
?。ㄒ唬┘訌娊M織領導。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本規劃綱要的組織實施、統籌協調和宏觀指導。制定規劃綱要落實的實施細則和重大人才工程的實施辦法,分解細化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切實抓好規劃綱要的貫徹落實。各地各部門按照責任分工,制定詳細的貫徹落實計劃,確保規劃綱要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ǘ┙⒔∪瞬虐l展規劃體系。各地各部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本規劃綱要,編制本地本行業的人才發展規劃,注重與本規劃綱要的配套銜接,突出本地本行業人才發展重點,形成上下銜接、各方協調的全省人才發展規劃體系。
?。ㄈ娀讲榭己撕捅O控評估。制定規劃綱要實施情況的監控指標體系,組織開展中期評估,適時進行動態調整,建立規劃綱要實施情況的定期報告制度和考核制度,確保規劃綱要有效實施。
?。ㄋ模┘訌娙瞬殴ぷ骰A性建設。開展人才工作戰略性研究,積極探索人才資源開發規律。強化人才統計工作,建立健全人才資源統計和定期發布制度。推進人才信息化建設,完善人才信息網絡和數據庫。加強人才工作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隊伍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
?。ㄎ澹I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廣泛宣傳本規劃綱要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重大舉措,宣傳各地各行業引進、培養和使用人才的成功經驗、典型案例,特別是加大對作出突出貢獻人才的宣傳力度,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人才發展的輿論氛圍,形成人人都作貢獻、人人都能成才的社會環境。
蘇發10號--豎表.doc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