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天堂,亚洲免费电影毛片在线视频,午夜福利女优在线观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江蘇省政府關于推動民族鄉(鎮)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意見
發布日期:2012-12-18 10:47 字體:[ ]

蘇政發〔2012〕170號  2012年12月18日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關于民族工作的決策部署,全面落實“六個注重”,全力實施“八項工程”,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就推動我省民族鄉(鎮)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如下意見。

  一、深刻認識推動民族鄉(鎮)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意義

  江蘇是少數民族散居地區,少數民族人口總量不大,但成份齊全,呈現大分散、小聚居、快增長的特點。近年來,全省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大力實施農村少數民族扶貧開發,努力做好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民族聚居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但由于自然、歷史、區位等多種原因,全省民族聚居地發展很不平衡,部分地區民族村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少數民族群眾收入相對較低,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加快民族鄉(鎮)村發展的任務依然十分繁重。“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并向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沒有民族鄉(鎮)村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全面小康。加快民族鄉(鎮)村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維護各民族大團結,不僅關系到少數民族的繁榮和幸福,而且關系到我省實現“兩個率先”的全局。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推動民族鄉(鎮)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讓少數民族群眾共享江蘇改革發展成果。

  二、準確把握推動民族鄉(鎮)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緊緊圍繞“兩個率先”的目標,全面落實第六次全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暨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適度傾斜、優先發展”的原則,大力促進民族鄉(鎮)村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努力開創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新局面。

  (二)主要目標。穩步推進以“經濟快速發展、生活幸福寬裕、生態環境友好、民族團結和睦”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民族鄉(鎮)村公共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逐步改變民族鄉(鎮)村經濟、社會、文化落后狀況,與全省同步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蘇北、蘇中地區民族村全部納入全省經濟薄弱村“整村推進”規劃,到2015年,蘇南、蘇中、蘇北地區民族村年集體收入分別達到70萬元、30萬元和15萬元以上,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帶動、服務和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少數民族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達到或超過所在縣(市、區)農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切實解決少數民族群眾的貧困問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民族關系更加和諧。

  三、全面落實推動民族鄉(鎮)村建設小康社會的各項任務

  (一)完善民族鄉(鎮)村基礎設施。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優先安排民族鄉(鎮)村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溝渠清淤工程和土地綜合開發整治項目;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規劃,優先安排農村公路提檔改善工程;加強民族鄉(鎮)村內集中居住點間的道路和橋梁建設;不斷完善民族鄉(鎮)村電力、通信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大力推進實施城鄉統籌區域供水工程,推進民族鄉(鎮)村與城市同水源、同管網、同水質。加強可再生能源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引導民族鄉(鎮)村結合環境整治和秸稈回收,推進戶用沼氣、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站等農村生態能源建設。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民族鄉(鎮)村農業產業化發展。采取特殊優惠政策,加快培育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域優勢的特色產業基地、龍頭企業,引導民族鄉(鎮)村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現代養殖業,實現“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經濟發展格局。大力扶持民族鄉(鎮)村興辦各類企業,全面執行扶持民族貿易、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和傳統手工業品生產發展的稅收、金融、財政等優惠政策。

  (三)促進少數民族群眾增收。支持少數民族農戶發展高效農業,鼓勵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到民族鄉(鎮)村建基地、辦工廠,扶持民族鄉(鎮)村開展農產品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積極扶持民族鄉(鎮)村建立農業、養殖業、服務業專業合作社,引導少數民族農戶加入合作社,實現低成本創業和零風險增收。鼓勵有條件的民族村和少數民族農戶發展“農家樂”等休閑觀光農業增加收入。推動民族鄉(鎮)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創新,完善土地征用補償機制,提高少數民族群眾的財產性收入。有針對性地加強民族鄉(鎮)村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創業就業培訓,鼓勵和支持少數民族群眾辦企業、進工廠,擴大收入來源。

  (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及和鞏固民族鄉(鎮)村9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0%以上。提高學前教育普及程度,逐步改善民族中小學辦學條件,推進標準化建設,增加現代化教學設施,提高民族中小學師資水平,依法保障和提高教師待遇。積極推行和完善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制度,到2015年,基本實現人人享有社會保障。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基礎養老金和基本生活保障標準穩步增加,實現“老有所養”。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保障少數民族群眾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落實少數民族村民各項醫療保障政策,參合率穩定在95%以上,參合人員個人自付費用比例逐步控制在30%以內,實現“病有所醫”。加快建立健全社會服務體系,改善福利設施基礎條件,支持民族鄉(鎮)村福利機構和農村“五保”供養機構建設。加強對回民公墓的規劃和管理,妥善解決墓葬用地問題。

  (五)發展和繁榮民族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涉農信息資源建設共享與農業信息技術推廣應用為重點,加強互聯網公共信息服務、文化室、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2015年,全面實現民族村通光纜、通寬帶、通有線電視的“新三通”目標,百戶家庭電話擁有量200部、電腦擁有量40臺以上。充分利用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幫助農民上網發布或獲取相關信息。鼓勵舉辦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演和體育活動,支持基層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民族傳統節慶文化活動。保護民族文化遺產,推進民族特需商品傳統工藝和技術保護。大力支持民族文化產業發展,鼓勵文化產業與教育、科技、信息、體育、旅游、休閑等領域聯動發展和多樣化發展。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事業,加強基層公共體育設施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基地建設,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保護和推廣力度,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開發傳統體育表演項目。

  (六)建設良好的人居環境。改善民族鄉(鎮)村的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指導民族村制定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把新農村建設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結合起來,突出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力爭建成一批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特色民居保護良好、特色產業蓬勃發展、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省民族村人均鋼筋、磚木結構住房面積達到40平方米。穩步推進民族鄉(鎮)村環境綜合整治,優先實施民族鄉(鎮)村清潔工程,優先在民族鄉(鎮)村建立“組保潔、村收集、鎮(鄉)轉運、縣(市)處理”的生活垃圾城鄉統籌處理體系,大力推進民族鄉(鎮)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以及規模化養殖場、散養密集區固體廢物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改善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民族鄉(鎮)村森林覆蓋率達到20%。

  四、著力完善推動民族鄉(鎮)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加快民族鄉(鎮)村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把民族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制定扶持政策,落實配套資金,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指標。轄有民族鄉(鎮)村的市、縣(市、區)黨委、政府要把推進民族鄉(鎮)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實行縣(市、區)、鄉(鎮)兩級領導包村責任制,制定幫扶目標、落實幫扶措施。省民委要協調推動兼職委員單位抓好5年規劃項目落實工作,確保各項扶持政策和資金項目落到實處。各兼職委員單位要切實履行民族工作職責,主動作為,密切配合,確保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省財政要不斷加大對少數民族和民族聚居地方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從2013年起,按中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與省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1的比例,安排省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省財政廳、省民委要積極爭取中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加強對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的管理,努力提高使用效益。各市、縣(市、區)要根據本地區少數民族人口狀況,整合財政資金,共同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區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省財政繼續設立民族教育專項資金和清真網點建設補助資金,滿足少數民族的教育和生活需求。安排民族文化專項經費,為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提供保障。

  (三)強化督查考核。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推動全省民族鄉(鎮)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評價科學發展、考核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的重要內容。建立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將政策落實、機制保障、監測指標達標及重大舉措實施情況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標。省、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工作進展情況,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每年年初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省政府每年組織檢查評估,并向社會公布評估結果。

  (四)大力營造良好氛圍。各地要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和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加大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宣傳教育力度。深入推進“民族產業發展基地”“民族團結和諧小康示范村”“民族工作示范社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團”“清真拉面示范店”等多種形式創建活動,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為推動民族鄉(鎮)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