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省“十二五”
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
蘇政辦發〔2012〕31號 2012年3月2日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江蘇省“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江蘇省“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序 言
“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江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向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全力構建暢通高效、安全綠色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也是我省實現“兩個率先”的必然要求。
《江蘇省“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省政府確定的重點專項規劃之一。本《規劃》根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并與國家《“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相銜接。《規劃》立足率先基本實現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率先基本形成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總體發展要求,闡明“十二五”時期我省交通發展的目標、任務、重點和政策取向,是今后5年我省交通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是確定交通網絡空間布局、重大項目建設和安排政府投資的主要依據。
一、現狀評價
“十一五”是我省交通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在基礎設施總量規模、運輸能力供給和服務質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為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交通運輸業進入各種方式協調發展、能力擴大與效率提高并重、全面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新階段。
(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
“十一五”期間,我省認真貫徹落實“擴內需促增長”的政策措施,緊緊抓住實施長江三角洲一體化和江蘇沿海開發戰略的重大機遇,重點加大對鐵路、水運和民航的投資力度,加快推進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和長遠意義的交通骨干工程,有力地保障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3702億元(原有統計口徑,不含城市軌道和管道),是“十五”時期的2.2倍。其中:鐵路、水運、民航和公路分別完成投資1209億元、629億元、74億元和1790億元,是“十五”時期的17.3倍、6.4倍、18.5倍和1.2倍。城市軌道交通完成投資350億元,是“十五”時期的4.1倍。建成了滬寧城際高速鐵路、蘇通大橋、南京三橋、沿海高速公路、連云港港30萬噸級礦石碼頭、太倉港集裝箱三期工程、長江口12.5米深水航道整治及延伸至太倉工程、淮安漣水機場等,開工建設了京滬高速鐵路、寧杭城際鐵路、泰州大橋、南京四橋、崇啟大橋、臨海高等級公路、連云港港30萬噸級深水航道、南京祿口國際機場二期工程、蘇南運河三級航道整治工程等項目。
(二)區域城鄉交通發展日趨協調
圍繞跨區域交通一體化發展要求,加強與長江三角洲區域內其他省、市交通基礎設施的對接,互聯互通水平明顯提高;著力構建跨江通道和南北運輸通道,有效破除縱向交通瓶頸,進一步加強蘇中、蘇北與蘇南地區的交通聯系,蘇中、蘇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城市大容量公共交通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城市軌道線網骨架全面啟動構筑,運營里程由“十五”時期末的22公里增加到85公里,增加了近3倍,在建線路里程超過140公里;BRT(城市快速公交)建設實現“零”的突破,線路達到170公里。農村交通出行條件明顯改善,新改建農村公路4.2萬公里,100%行政村實現灰黑化等級公路通達,提前3年實現國家提出的“到2010年東部沿海地區所有建制村通農村公路”的目標。
(三)綜合交通網絡布局和結構不斷優化
綜合交通網絡規模大幅擴展,布局結構不斷優化,基本形成由五種運輸方式共同組成的“四縱四橫”綜合交通網絡主骨架。到2010年底,全省交通線網(不含海運、民航航線和管道)總里程達到17.6萬公里,比“十五”時期末增加3.5萬公里,增長25%。公路基礎設施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總里程達到15萬公里,新增3.5萬公里,增長30%,其中,高速公路實現聯網暢通,總里程突破4000公里,新增1173公里,增長41%。鐵路實現電氣化鐵路、高速鐵路和鐵路綜合客運樞紐三大突破,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營業里程達到1908公里,新增292公里,增長18%。水運建設全面提速,基本形成以長江和京杭運河為“十字形”骨架的內河航道網,干線航道達標里程1352公里,新增593公里,增長78%。沿江沿海萬噸級以上泊位新增152個,達到366個,居全國第一。民航機場新增1個,達到8個,“7+2”規劃布局基本形成。輸油氣主干管道里程達到3614公里,新增2651公里,增長275%。干線郵路總長度達到8.3萬公里,新增2.6萬公里,增長46%。以港口、機場、鐵路、公路站場為重點的綜合客貨運樞紐建設不斷加快,集疏運體系建設有序推進,綜合交通網絡銜接更加順暢、方式間轉換更加便捷。
(四)技術裝備和運輸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技術裝備實現跨越發展。鐵路電化率由“十五”時期末的空白迅速提升至“十一五”時期末的約50%,主要鐵路干線客車平均時速由“十五”時期末約120公里提高到“十一五”時期末的200公里以上。中高級汽車占客車比例由25%提高到70%,廂式貨車和專用貨車占貨車比例由17%提高到38%。內河專業化和標準化運輸船舶噸位占內河船舶總噸位比例達30%以上。沿海淤泥質海岸建港、深水航道建設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高速公路、跨江大橋等建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交通服務覆蓋面大幅拓展。全省機場運營航線205條,比“十五”時期末增加72條,航線通達50個國內城市和26個國際(地區)城市,比“十五”時期末增加18個。新增國際集裝箱運輸遠洋航線8條、近洋航線32條,其中,太倉至美西航線的開通填補了我省直達航線遠洋貿易的空白。率先探索實踐城鄉客運一體化新模式,全省95%的行政村實現客運班車通達。
(五)綜合交通運輸效率全面提升
交通運輸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運輸效率全面提升。主要鐵路干線客車開行動車組,極大提高了旅行速度和舒適度,滬寧城際高速鐵路建成通車,南京至上海的在途時間由140分鐘縮短為73分鐘,滬寧城市帶同城化效應大大增強。蘇通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南通至上海的行程由2小時縮短為1小時,將江蘇沿海地區至上海的空間距離優勢真正轉化為時間距離優勢。ETC(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實現蘇、滬、皖、贛三省一市聯網運行,提前3年實現全省所有一、二級以及50個三、四級汽車客運站聯網售票,為公眾出行提供了更多便捷的服務。航道等級提高使蘇北運河航行時間由15-20天縮短至5-7天,航道系統實現省、市、縣三級聯網收費,一次性完成船隊過閘流程,過閘時間由原來平均1-1.5天縮短至5小時。
(六)客貨運輸量持續快速增長
到“十一五”時期末,我省客貨運輸量再創新高,完成綜合客運量23億人、旅客周轉量1646億人公里、綜合貨運量18億噸、貨物周轉量5582億噸公里,分別是“十五”時期末的1.8倍、1.8倍、1.9倍和1.9倍。全社會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5.9億噸,其中,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00萬標箱,達到1135萬標箱,是“十五”時期末的2.1倍和3.7倍,形成蘇州港、南京港、南通港、連云港港、江陰港和鎮江港6個億噸大港,數量居全國第一。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1730萬人、貨郵吞吐量31萬噸,是“十五”時期末的2.6倍和1.9倍,祿口機場客運吞吐量突破1000萬人次,躋身全國14個千萬級大型機場行列。郵政業完成業務總量188.3億元,是“十五”時期末的2.4倍,快遞業務量達到2.38億件。
“十一五”時期,我省交通運輸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各種運輸方式發展仍不平衡,鐵路骨架網絡有待完善,城際軌道交通建設相對滯后,內河干線航道尚未成網,民航機場整體競爭能力亟待提升,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嚴重。二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銜接有待加強。同一運輸方式內部、各種運輸方式之間、區域之間,特別是城鄉之間交通體系仍然銜接不暢,綜合客運樞紐換乘不便捷,大型現代物流中心和貨運場站較為缺乏,綜合運輸的整體效率和效益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三是技術裝備和管理服務水平有待提高。自主創新及其產業化發展能力仍顯不足,綜合交通運輸協調機制尚不完善,物流成本依然偏高,普遍公共交通服務尚未得到有效滿足。四是資源、環境等剛性約束不斷加大。土地、能源和污染控制等對交通發展的制約越來越強,交通建設成本不斷提高。五是交通籌融資能力有待加強。投融資機制仍不健全,公共財政的保障仍顯不足,各類資本進入交通建設領域的渠道和途徑有待拓展。
二、形勢需求
(一)發展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全面實現小康并向基本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也是我省加快交通資源整合、實現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由分散發展向一體化發展轉變、全力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時期。交通運輸要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充分發揮基礎支撐和先行引領作用。
1.堅持“兩個率先”,要求交通運輸在更高水平上給予支撐
“十二五”期間,我省綜合經濟實力、自主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約10%,預計到2015年總量將達到6.58萬億元(2010年價,下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將跨上1萬美元新臺階。這一時期,客貨運輸需求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資運輸需求穩步增長,集裝箱和高附加值產品運輸需求快速增長,旅客運輸需求呈現多樣性特征,城際和城市客運需求迅速增長,并對運輸的安全性、舒適性、時效性提出更高要求。實現“兩個率先”戰略目標要求,交通運輸保持適度超前,進一步擴大供給能力,提高服務效率,在更高水平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2.實施兩大國家戰略,要求構建完善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長江三角洲一體化和江蘇沿海開發戰略全面實施,極大地拓展了我省的發展空間。我省將緊緊抓住這一難得的戰略機遇,著力推動沿海地區發展,加快蘇北振興、蘇中崛起、蘇南提升,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格局,要求打破行政區劃的束縛,加快交通一體化進程,構建一個對內聯系更為緊密、對外更加開放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強化大通道、大樞紐建設,優化網絡布局,提高通道綜合運輸能力,增強港口、機場和鐵路客運站等綜合樞紐功能,擴大輻射范圍,提高銜接效率。通過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區域發展動力,提升發展層次,促進區域聯動發展、跨越發展、協調發展。
3.建設“兩型社會”,要求切實轉變交通發展方式
“十二五”時期,資源環境瓶頸約束依然存在,需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節約、環保、文明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把經濟社會的發展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之上。“兩型社會”的建設任務要求在謀求交通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快轉變交通發展方式,調整運輸結構、提高技術水平,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著力打造節能高效、綠色環保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發展占地少、能耗低、運能大、環境友好的交通運輸方式,不斷提高運輸服務的多樣性、便捷性、舒適性和時效性。
4.推進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優化交通資源配置
“十二五”時期,城鎮化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入關鍵階段,需要優化調整交通運輸系統空間布局,合理、優化配置交通發展資源。首先,要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具備更加充足的客貨運輸保障能力,滿足城際間、城鄉間、城市內部不斷增長的交通運輸需求;其次,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城鎮化水平提高,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要求切實加強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體系的統籌規劃、建設和管理,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特別是城市軌道交通,有效防治“城市病”;第三,要提升城鄉交通一體化水平,縮小城鄉交通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實現基本交通服務均等化。
(二)運輸需求
“十二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客運需求較為旺盛,貨運需求穩步增長。
預計到2015年,全社會客運量和旅客周轉量將達到37億人和3050億人公里,年均增長約10%和13%。其中,高標準鐵路的大規模建設,使鐵路客運比重大幅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航空出行需求增加,將使航空客運量具有較大的上升空間。鐵路、航空、公路的客運量和旅客周轉量分擔比例分別為7%、1%、92%和27%、9%、64%。區域客運呈現新的特點,蘇南地區短途城際交通、通勤交通需求旺盛,對出行時效性和舒適性要求提高;蘇中地區出行強度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跨江出行需求強烈;蘇北地區與蘇南和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的聯系將進一步增強。
預計到2015年,全社會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將達到29億噸和1.08萬億噸公里,年均增長約10%和14%。其中,鐵路發展力度加大,運輸能力有所釋放;國家和我省加快水運發展政策全面實施,水運在大宗物資運輸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公路將更多承擔“價高量輕”貨物的運輸。鐵路、水路、公路的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分擔比例分別為5%、28%、67%和8%、75%、17%。區域貨運呈現不同特征,蘇南地區高附加值貨物運輸比重上升而總體運輸量增速放緩,產業升級對運輸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蘇中地區得益于長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建設以及江海聯運、江河聯運的發展,貨運需求旺盛,呈現大進大出特征;蘇北地區大宗物資運輸比重加大,農副產品及加工產品運量增大。
機場、港口等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將發揮更為突出的作用。預計到2015年,全省機場旅客和貨郵吞吐量分別為4120萬人次和92萬噸,年均增長約19%和25%;港口吞吐量達到20億噸以上,煤炭、原油、鐵礦石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到4億噸、3900萬噸、2.6億噸和2050萬標箱。郵政業業務總量年均增長19%,快遞業務量達到7.6億件,年均增長26%。
三、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引領經濟發展和服務民生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轉變交通發展方式,著力推進交通協調發展,著力提升技術裝備和管理服務水平,著力推行交通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強化運輸大通道,完善綜合大樞紐,優化交通大網絡,率先基本建成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適度超前,引領發展。堅持適度超前,保持交通較快發展步伐,在更高層次、更廣范圍、更大空間提高我省綜合交通運輸能力,促進交通由支撐向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轉變。
合理布局,協調發展。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布局、城鎮格局和國土資源開發等不同要求,合理布局交通基礎設施。推動區域交通、城鄉交通和各種運輸方式間的協調發展,統籌兼顧發展的效益、質量和速度。
提升完善,集約發展。以結構優化、銜接順暢、服務升級為重點,加強綜合交通通道、樞紐、網絡的有機對接,不斷提升全省交通發展水平。著力加快交通自身的轉型升級,節約利用土地、岸線等交通發展資源,實現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集約發展。
服務民生,共享發展。交通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問題。堅持交通發展“以人為本”,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和不同收入群體之間均衡配置,實現基本公共交通服務均等化,保障人民群眾共享交通發展成果。
環境友好,安全發展。根據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要求,制訂落實綠色交通發展方案,走交通與生態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強化安全監督管理,增強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保障交通運輸安全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率先基本實現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暢通、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客運系統公交優先、選擇多樣,貨運系統便捷銜接、經濟合理,充分發揮交通運輸對產業布局、城鎮體系建設、區域協調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引領作用,整體發展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為實現江蘇經濟社會基本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到2020年,率先基本實現交通運輸現代化,綜合交通通道布局完善,樞紐轉換便捷,網絡覆蓋全面,實現客運快速化、貨運物流化、運營智能化、節能環保最優化,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綜合交通的整體效益,適應江蘇經濟社會基本現代化要求。
基礎設施投資規模穩步擴大。“十二五”期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約4400億元(原有統計口徑,不含城際軌道、城市軌道和管道),達到“十一五”時期投資的1.2倍。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鐵路、水運、航空、公路的投資比例由“十一五”時期的33∶17∶2∶48調整為28∶23∶4∶45。繼續加大對蘇北和沿海地區投資力度,蘇中、蘇北地區投資比重由42%提升到60%,沿海地區投資比重由24%提升到38%。優先發展大容量、高頻次公共交通,城市軌道交通投資1500億元左右,為“十一五”時期的4.3倍。
綜合交通網絡布局進一步完善。力爭建成“三縱三橫”鐵路干線主骨架,營業里程由“十一五”時期末的1908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左右,時速200公里以上的電氣化鐵路基本通達省轄市,實現長江三角洲核心城市1小時通達、省會城市與省轄市2小時通達。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由85公里增加到300公里左右,南京城市軌道交通初步成網,蘇州、無錫城市軌道交通主骨架初步形成。建成“兩縱三橫一網”干線航道網絡,干線航道達標里程由1352公里增加到2100公里,達標率由40%提升到60%,三級以上航道通達全部省轄市。公路網總里程由15萬公里增加到15.5萬公里,“五縱九橫五聯”高速公路網絡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里程由4059公里增加到4700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基本覆蓋重點中心鎮、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和主要交通節點,農村公路通達度、建設標準進一步提升。輸油氣主干管道總里程由3614公里增加到8129公里。干線郵路總長度由8.3萬公里增加到9.6萬公里。
綜合交通通道保障有力。綜合交通通道全面覆蓋主要產業聚合軸和城鎮發展帶,完善沿海、沿江、東隴海和滬寧四大國家級綜合交通通道功能,積極推進沂淮揚鎮、寧杭、寧連和徐宿淮鹽四大省級通道建設,全省“四縱四橫”綜合交通通道平均飽和度小于0.8,通道內客貨運輸有兩種以上方式可供自由選擇。煤炭、原油、礦石、集裝箱等大宗物資運輸通道能力充分、保障可靠。
綜合交通樞紐銜接順暢。重點突出南京、連云港、徐州三大國家級樞紐建設,把南京打造為面向亞太、輻射中西部的長江三角洲重要門戶;充分發揮連云港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功能,建成全國綜合運輸體系的海港樞紐;進一步發揮徐州溝通南北的門戶作用,強化其國家鐵路樞紐和主要內河港口地位。基本形成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沿海、沿江港口群,全省港口年通過能力由“十一五”時期末的14億噸提升至20億噸,其中,集裝箱年通過能力由1154萬標箱提升至2000萬標箱;連云港港、太倉港兩大集裝箱干線港吞吐量分別由387萬、221萬標箱大幅提升至800萬、600萬標箱。鐵路綜合客運樞紐覆蓋省轄市和部分重要縣級城市。機場年旅客吞吐能力由2880萬人次增加到4800萬人次、貨郵吞吐能力由40萬噸增加到120萬噸,航空運輸服務范圍覆蓋省內全部縣級市和10萬人口以上城鎮,實現1.5小時車程內可享受到航空服務。在南京、無錫、淮安、南通和徐州建立5個快遞集散基地(園區),建設快遞處理中心(分撥中心)28處,增強快遞處理和運輸能力。
技術裝備和運輸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客、貨車輛與現代運輸組織的適應性進一步增強,廂式車、集裝箱車及各類專用車比率達到35%以上。主要內河水域船舶標準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長江干線、京杭運河船型標準化率達到70%,內河貨運船舶船型標準化率達到50%。城鄉客運一體化基本實現,農村公共客運服務體系基本建立,除島嶼村外,100%行政村開通客運班線,50%以上鄉鎮通鎮、村公交,城市公共交通覆蓋全部建成區,初步實現公共客運服務均等化。貨運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物聯網應用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建成服務便利的農村郵政物流體系。交通運輸重點領域的信息化建設不斷推進,智能化交通運輸系統初步構建。
四、重點任務
按照率先基本實現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暢通、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要求,大力推進以鐵路和軌道交通、水運(港口和航道)、機場為重點的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的集約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突出綜合交通大通道、大樞紐、大網絡建設,提高主要運輸通道能力和樞紐換乘(裝)效率及輻射能力,全面提升交通網絡化、一體化、公共化服務水平。
(一)著力構建綜合交通大通道
增強通道功能,提高保障通過能力,重點建設沿海、沿江、東隴海和滬寧4個國家級綜合交通大通道,加快建設沂淮揚鎮、寧杭、寧連和徐宿淮鹽4個省級綜合交通通道,到2015年,基本形成縱貫南北、橫貫東西的“四縱四橫”綜合交通大通道。
1.強化國家級綜合交通通道建設
構建沿海通道。充分發揮沿海土地、岸線和區位優勢,加快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沿海地區產業帶成長、城鎮帶發育,促進蘇中、蘇北跨越發展。重點打造沿海港口、水路和鐵路運輸,完善公路運輸,建成適應沿海地區北煤南運、北糧南運以及原油等重要物資運輸,連接環渤海地區與長江三角洲的運輸大通道。利用港口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推進以連云港港為核心、鹽城港和南通港為支撐的沿海港口群建設,加強與我國近、遠洋運輸網絡的連接,壯大港口實力,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加快大能力沿海鐵路通道建設。以完善連云港港疏港系統為重點,加快提升連申線、鹽河等航道等級,加快建成臨海高等級公路,加強與重點港區相連的鐵路支線建設。“十二五”期間,通道內新增鐵路里程284公里,新增三級以上航道達標里程139公里,新改建臨海一級公路488公里,新增高速公路31公里,預期投資450億元。到2015年,通道江北段客運能力達到1.6億人/年、貨運能力達到2億噸/年,比“十一五”時期末分別提升47%和50%;通道江南段客運能力達到2.3億人/年、貨運能力達到2.3億噸/年,比“十一五”時期末分別提升21%和36%。
強化沿江通道。充分發揮長江深水航道資源優勢,進一步提高通道能力,提升通道功能,引導沿江產業帶集聚發展和轉型升級,增強對長江中上游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重點發展長江航運,完善其他運輸方式,滿足沿江地區原油、煤炭、鐵礦石等大宗物資和集裝箱運輸需求。加快實施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和主要港口擴能改造,積極推進沿江鐵路干線建設和高速公路擴容。“十二五”期間,力爭通道內新增鐵路里程100公里以上,改造鐵路里程268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里程76公里,預期投資330億元。到2015年,通道客運能力達到4.4億人/年、貨運能力7.4億噸/年,比“十一五”時期末分別提升25%和33%。
完善東隴海通道。依托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公路,完善通道運輸功能,促進東隴海經濟帶建設,滿足中西部地區出海運輸的需求。重點發展鐵路運輸,推進客運專線鐵路建設及鐵路干線客貨分線,提升通道能力。“十二五”期間,通道內新增鐵路客運專線36公里,預期投資60億元。到2015年,通道客運能力達到1.6億人/年、貨運能力1.2億噸/年,比“十一五”時期末分別提升10%和5%。
提升滬寧通道。依托滬寧城際鐵路和高速公路,進一步優化運輸結構,提升運輸效率和通過能力,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帶和現代服務業密集帶建設。重點提升鐵路、水路運輸能力,完善其他運輸方式,形成上海及蘇南地區與中西部、北部地區聯系的暢通高效的客貨運輸大通道。加快建設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進一步推動鐵路客貨分線,提升鐵路通道運輸能力。以推動國家水運主通道京杭運河全線達標為重點,提升干線航道等級。“十二五”期間,通道內新增鐵路里程290公里,新增三級航道達標里程170公里,預期投資172億元。到2015年,通道客運能力達到6.2億人/年、貨運能力4.3億噸/年,比“十一五”時期末分別提升48%和76%。
2.推進省級綜合交通通道建設
建設沂淮揚鎮通道。發揮長江三角洲北翼南北向交通通道功能,引導產業集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重點發展鐵路,完善其他運輸方式,加快構筑貫通我省中部的綜合運輸大通道,滿足長江三角洲地區與我國北部地區大宗物資和長距離過境旅客的運輸需求。加快推進鐵路、高速公路過江設施建設,服務過江出行需求。推動淮安經揚州至鎮江鐵路建設、新長鐵路新沂至淮安段擴能改造工程。推動國家高速公路擴容,提升通道運輸能力。“十二五”期間,新增高速公路27公里,預期投資55億元。到2015年,通道江北段客運能力達到0.9億人/年、貨運能力達到2.2億噸/年,均比“十一五”時期末提升10%;通道江南段客運能力0.9億人/年、貨運能力0.6億噸/年,均比“十一五”時期末提升40%。
建設寧杭通道。發揮長江三角洲核心區城際聯系交通通道功能,提升沿線交通區位優勢,形成對國家級交通通道的補充和完善。重點發展鐵路,加快長江三角洲城際軌道網建設,溝通南京、杭州兩大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十二五”期間,通道內新增鐵路里程146公里,新增三級以上達標航道92公里,預期投資128億元。到2015年,通道客運能力達到2.3億人/年、貨運能力達到1.8億噸/年,比“十一五”時期末分別提升155%和130%。
建設寧連通道。發揮南京都市圈與蘇中、蘇北地區聯系的交通通道功能。重點發展鐵路,進一步增強通道能力建設,加強南京、連云港兩大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的溝通。推動連淮揚鎮鐵路連云港至淮安段建設,加快打通沿海橋頭堡與蘇北腹地快速鐵路聯系。“十二五”期間,預期投資70億元。到2015年,通道客運能力達到1億人/年、貨運能力達到0.7億噸/年,均比“十一五”時期末提升10%。
建設徐宿淮鹽通道。發揮蘇北地區東西向聯系的交通通道功能,拓展沿海港口群輻射范圍。加快發展鐵路和港口集疏運設施,初步形成一條新的由中西部地區通往沿海的運輸通道。建成宿淮鐵路煤運通道,推動徐宿淮鹽鐵路徐州至宿遷段建設,開工建設新長鐵路淮安至鹽城段擴能改造、大豐港疏港鐵路、疏港高速公路。“十二五”期間,通道內新增鐵路里程97公里,預期投資11億元。到2015年,通道客運能力達到1億人/年、貨運能力達到2.2億噸/年,較“十一五”時期末均提升10%。
(二)重點打造綜合交通大樞紐
按照“零距離換乘”和“無縫化銜接”的要求,以強化銜接為核心,重點推進南京、連云港、徐州3個國家級樞紐城市的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快推進一批省級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同步配套建設樞紐集疏運設施。客運樞紐注重與城市交通系統形成便捷、順暢的有機整體。貨運樞紐重點建立和完善能力匹配的鐵路、公路、水運集疏運系統,實現貨物運輸的無縫銜接。
1.打造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強化在全國的地位
依托南京、連云港、徐州3個國家級樞紐城市,圍繞銜接綜合交通大通道的重要港口、車站、機場建設綜合交通樞紐,實現跨區域客流和物流的便捷中轉、無縫銜接,充分發揮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的作用和影響。
南京樞紐。積極發展鐵路、水運、公路、航空綜合交通,加快國際機場、特大型鐵路樞紐站、江海中轉樞紐港建設,完善其服務長江流域的大宗散貨江海聯運,以及服務長江三角洲地區北部及其周邊地區的國際物流功能,建成江海陸空綜合運輸樞紐和物流中心。重點實施祿口國際機場國際化發展戰略,提升機場功能,形成國家大型樞紐機場、航空快件集散中心、上海機場主要備降機場,年吞吐能力超過3000萬人次;將南京南站建設成為亞洲最大的鐵路客運樞紐站之一;加快南京港建設,提升航運物流中心功能,新增貨物年通過能力4200萬噸,新增集裝箱年通過能力120萬標箱。
連云港樞紐。加快連云港港建設,充分發揮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功能和優良的港口資源優勢,帶動蘇北地區產業集聚發展,把連云港港建設成為國家沿海主要港口、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重要組成部分、全國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重點推進連云港港核心港區開發和大型專業化深水碼頭建設,新增貨物年通過能力7200萬噸,新增集裝箱年通過能力300萬標箱。加快進港深水航道、防波堤等港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沿海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帶動沿海地區產業發展。
徐州樞紐。完善徐州鐵路、公路樞紐功能,充分發揮徐州港及觀音機場的功能和作用,加快建設鐵路、水運、公路、航空聯運的綜合性運輸樞紐和區域物流中心,發揮溝通南北的門戶作用。重點建設銜接京滬、鄭徐兩大國家客運專線主骨架的徐州東站客運樞紐;加快推進國家級內河港建設,新增貨物年通過能力2500萬噸,進一步提升徐州港煤炭運輸專業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為“北煤南運”服務,增強徐州地區的水路外運能力。
2.建設省級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區域競爭力
突出重點,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設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泰州、南通、鹽城、淮安、宿遷、海安、昆山等一批省級綜合交通樞紐,進一步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
重點加強南通、鹽城等沿海城市專業化深水碼頭泊位和進出港航道建設。積極推進蘇州、無錫、鎮江等沿江城市港口大型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重點推動以太倉集裝箱干線港為龍頭的沿江港口功能升級,促進集裝箱向太倉港集聚;著力優化鎮江港、無錫港港口結構,推進港口錯位發展。
無錫等有條件的城市進一步擴大主要機場吞吐能力,積極推進大容量的陸地交通方式與機場銜接,提升機場綜合競爭力,打造現代化、立體化機場綜合樞紐。重點建設蘇南碩放機場成為區域樞紐機場、蘇南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機場、上海大型復合樞紐機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鐵路站為重點,整合高速鐵路、城際鐵路沿線城市公路客運站、城市軌道站、公交站建設,完善集疏運設施,同步建設一批零換乘、綜合性、立體化鐵路綜合客運樞紐。
(三)加快完善綜合交通大網絡
以擴大能力、提高效率為重點,繼續拓展交通網絡規模,優化完善網絡結構,進一步提高系統供給能力;整合交通資源,充分發揮綜合交通整體優勢,縮小區域間交通發展差距,全面提升交通運輸的系統效率和服務水平。
1.加快鐵路網完善和軌道交通建設
鐵路。積極推進鐵路建設,重點建設江北鐵路網、鐵路過江通道和全線貫通我省南北的沿海鐵路大通道。以繁忙干線客貨分線為目標,全面提升京滬、隴海兩大國家級鐵路通道運輸能力。以服務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為目標,構筑完善鐵路干線網。以保障大宗物資運輸、推動沿海港口發展為目標,積極構筑全省鐵路貨運系統。到2015年,新增鐵路運營里程約1000公里,總里程達3000公里左右,預期投資1200億元左右,力爭建成“三縱三橫”鐵路干線主骨架,構建到上海、杭州、合肥等周邊重點城市的快速通道,路網運輸周轉能力比“十一五”時期末提升30%。
城市軌道和城際軌道。推動我省經濟發達城市內部的軌道交通建設,構建高品質公共交通網絡,有效應對日益增長的城市交通擁堵壓力,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加快南京、蘇州、無錫等城市軌道交通骨干線網建設,積極推進徐州、常州、南通等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和建設,鼓勵其他有條件的城市開展城市軌道前期研究,做好規劃預留和控制。到2015年,全省城市軌道交通新增運營里程約200公里,總規模達300公里左右,預期投資1500億元左右。積極推動南京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和其他有條件地區的城際軌道交通建設。
2.大力推進內河高等級航道網建設
抓住內河水運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加快水運發展的意見。穩步推進礙航橋梁改造,提升船閘通過能力,逐步消除礙航瓶頸。加快長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建設步伐,基本建成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國家水運主通道京杭運河全線達標,推進蘇南高等級航道網建設,全面提升主要通江口門航道等級,加強沿海港口疏港航道建設,加快省際航道建設。到2015年,新增達標里程750公里,基本建成“兩縱三橫一網”航道主骨架,預期投資440億元,高等級航道網運輸周轉能力比“十一五”時期末提升30%。
3.優化提升公路網絡
積極策應沿海開發和長江三角洲一體化戰略,提升區域公路網覆蓋范圍與通達程度,重點實施全省干線公路網、過江通道、高速公路網完善及主骨架擴容工程建設,加強路網銜接,推進農村公路建設。
高速公路。著力推進高速公路主骨架擴容,消除通道瓶頸,提高通行能力和可靠性,建成江蘇境內所有國家高速公路,基本建成省際高速公路,全面覆蓋省內所有縣級以上經濟節點。到2015年,新增高速公路里程約700公里,預期投資700億元。高速公路網運輸周轉能力比“十一五”時期末提升20%。
干線公路。圍繞服務區域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交通場站樞紐,加快推進干線公路建設改造。重點優化沿海地區干線公路網絡,構建臨海高等級公路通道,加強干線公路與城市主要道路的銜接,加快建設通達縣、鄉、經濟節點和客貨運樞紐的高等級干線公路。到2015年,規劃建設普通國省干線公路6100公里,預期投資750億元。規劃建設各類路網連接公路約1000公里,預期投資200億元。干線公路網運輸周轉能力比“十一五”時期末提升20%。
農村公路。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交通條件,保障生產生活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加快實施農村公路危橋改造、城鄉客運配套、安保設施完善、農村經濟社會節點通達“四大工程”。到2015年,新改建和完善農村公路2.5萬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橋梁6000座以上,預期投資190億元。農村公路網運輸周轉能力比“十一五”時期末提升10%。
4.強化油氣管網建設
積極引入油、氣資源,強化儲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安全、穩定的油、氣供給能力。
石油輸送管網。結合煉化一體化基地和石油儲備基地布局與建設,以大型石化碼頭為支撐,建成覆蓋主要煉廠和地區的原油、成品油輸送管網,到“十二五”時期末,新增原油管道500公里,力爭100%原油實現管道輸送;新增成品油管道2700公里,力爭85%以上成品油一次運輸實現管道輸送。
天然氣管網。利用沿海地區港口條件,加快推進如東、連云港、濱海等地LNG(液化天然氣)項目,建設沿海天然氣接收儲備基地,強化配套管網建設。結合國家“西氣東輸”、“川氣東送”等工程,布局建設江南、江北“兩片互聯、片內互通”的主干管網輸送體系,以及通達縣城、重要用戶的天然氣支線,形成多氣源、多形式供氣格局。
(四)努力提升運輸組織和信息化水平
按照“低碳交通”、“綠色交通”的發展理念,推動先進、適用技術裝備的研發和應用,提升交通運輸組織現代化水平;加強綜合性、公共性信息平臺建設,建立信息采集、交換、共享機制,提高交通運輸信息化水平,適應現代化運營、服務和管理需求。
1.推進交通運輸組織現代化
組織實施甩掛運輸試點工程,顯著提高全省甩掛運輸發展水平。引導運輸企業積極發展甩掛運輸,鼓勵企業優化運力配置,合理提高拖掛比,加強區域性甩掛作業站場建設,建立健全相關標準規范,積極培育掛車租賃市場。
組織實施多式聯運推進工程,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加快推進蘇南、蘇北水網地區江海河聯運工程,實現沿海、沿江與內河港口之間的有效對接;加快延伸至核心港區的鐵路專用線建設,大力推進公路、鐵路、水運聯運的發展。
組織實施運輸裝備優化工程,積極應對運輸需求變化。引導營運車輛優化升級,實施營運客車類型劃分和等級標準評定,鼓勵發展大中型高檔客車,大力發展適應農村客運的安全、適用、經濟型客車;逐步擴大廂式車、集裝箱車及各類專用貨車的比例。推動內河船舶標準化、專業化、系列化發展,鼓勵使用集裝箱船和滾裝、成品油、液化氣等專業化船舶。推動城鄉客運車輛、重點船舶、規模以上貨運企業車輛全部配備衛星定位系統,推廣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和RFID(射頻識別)在船舶中的應用。
2.提高交通運輸系統信息化水平
全面擴展面向公眾領域的信息化應用,進一步提升“公眾出行信息服務系統”的整體水平;完善交通服務熱線“96196”和交通廣播網服務功能;組建省客運聯網售票中心,建成全省統一的客票電子商務平臺;加強與周邊省份的業務協同合作,積極推動區域客運聯網售票,拓展聯網售票服務范圍;加快ETC專用車道建設和用戶發展。充分利用省電子口岸公共服務平臺,加強海關、國檢等電子口岸相關部門業務合作,推進港口物流公共信息“一站式”服務平臺建設;繼續完善交通電子政務系統建設,整合建設覆蓋多領域、全體系的綜合應用平臺和服務系統;加強節能減排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建立智能化車輛節能排放指標監測體系。
(五)積極推進綜合運輸服務系統建設
加快運輸市場體系和應急機制建設,積極發展普惠民生和安全高效的現代化運輸服務,著力提升交通運輸對生產生活的支撐和保障能力。
1.推進公共化客運服務系統建設
加快推動城鄉客運一體化。進一步完善農村客運網絡,提高鄉鎮客運班車通達率和覆蓋率;構建城區、市-鎮、鎮-村三級城鄉客運網絡,開辟直達鄉鎮的一體化公交線路,加快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加快農村客運站場建設,實現鎮鎮有站、村村有亭;規范農村客運站經營管理,基本實現農村客運站經營管理制度化和規范化。
努力提升城市客運公共化。切實加強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體系規劃建設,優先發展大容量公共交通,穩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推動市、縣深入落實“公交優先”戰略,建立多層次、差別化的公交服務系統,形成“快線、干線、支線”多層次公交線網模式;加大公共汽車投放和更新,科學穩妥地增加出租車運力;加快公交換乘服務系統建設,提升公交信息化、智能化應用水平。
2.推進物流化貨運服務系統建設
構筑能源物資運輸系統。充分挖掘鐵路和港口能力,依托京滬鐵路、隴海鐵路、宿淮鐵路,長江干線航道、京杭運河以及連云港港、徐州港等發展鐵海聯運、鐵水中轉和江河聯運的煤炭運輸系統,大幅提高煤炭運輸能力;結合沿海大型儲煤基地布局,加強集疏運設施建設,改善煤炭運輸條件;加快沿海大型原油碼頭、LNG接收站建設,進一步完善油氣管道輸送網,積極發展以管道-沿海聯運和管道-長江聯運等為主的原油、成品油運輸系統。進一步完善能源物資運輸機制,保障特殊情況與緊急狀態下的運輸需要,確保經濟和國防安全。
打造集裝箱國際運輸系統。完善以連云港港和蘇州太倉港為干線港,南京、鎮江、南通為支線港,其他港口為喂給港的集裝箱運輸系統;著力推進港口國際物流業務發展,打造連云港新亞歐大陸橋國際航運中心功能集聚區,開辟集裝箱國際遠洋運輸航線;依托連云港、太倉、南京、江陰等保稅物流中心和張家港保稅港區,加快連云港保稅港區建設,深入推進區港聯動、港企合作;加強與國內外知名船公司的戰略合作,重點開辟至歐美國際直達航線。
完善郵政業服務系統。貫徹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理念,推動郵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郵政普遍服務體系。充分利用交通運輸資源,調整和優化網路布局,鼓勵快遞企業分階段建立快遞集散基地和快遞處理中心。推動江蘇郵政全面進入物流市場,構建完善的農村郵政物流體系。
3.推進制度化安全應急保障系統建設
建立制度化安全保障體系。制定交通運輸系統的安全策略和安全指導方針,建立完善安全管理流程,部署基本的安全防護產品,加強交通運輸、公安、消防、漁業、水利各部門聯動合作,初步建立起穩定可靠、全天候運行、全方位覆蓋的制度化、現代化安全保障體系。
完善交通應急預案和應急體系。加快交通應急平臺和應急隊伍建設,按照應急工作職責,強化常態下的應急機制建設、車輛落實、人員組織和經費保障等工作,整合交通戰備資源,增強非常態下的應急保障能力。
建設航空應急服務體系。積極推進南京、如皋和淮安3個航空應急救援基地和無錫、徐州等7個通用航空服務保障站建設,結合國家低空空域開放試點工程,依托民用機場,加快飛機起降點建設,有效擴大監管救助飛機覆蓋范圍。
(六)切實加強交通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切實推進綠色交通系統建設,全面提高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水平。
1.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建設以低碳為特征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優先發展水路、軌道、公交等低耗高效的資源節約型運輸方式。在交通運輸建設、運營、養護等各環節集約利用土地、線位、岸線、空域等資源,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統籌利用綜合運輸通道線位資源和運輸樞紐資源,協調通道內各種運輸方式的線位走向和技術標準,促進各種運輸方式在樞紐節點的有效整合,提高樞紐建設對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積極探索交通運輸資源循環利用的發展模式,完善相關標準規范和評價指標體系,提高交通廢舊物資循環再利用水平。推廣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在交通工程建設、養護領域中的應用。建立健全能耗統計、監測、考核和節能激勵機制。
2.大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促進交通運輸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加強交通設施施工和運營過程中的污染治理,優化工程設計,改善工藝設備,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推動運輸裝備節能減排,加快船型標準化工作,鼓勵使用低排放車輛,推廣電動車輛、燃氣車輛等新能源車輛在城市公交和鎮村公交中的使用。強化對營運車船定期監督、檢查和維修,嚴格控制和減少營運車輛的污染排放。加強環境影響動態監測,建立健全污染事故應急響應機制,注重對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特別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的保護。堅決落實國家有關規定,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認真做好各類交通項目的環評工作。
五、保障措施
為完成規劃確定的重點任務,實現發展目標,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綜合交通發展的協調和銜接
加強政府對交通的宏觀調控職能,構建分工明確、協調有力、運轉高效的綜合交通管理體制。健全省級部門協調機制,建立常態化溝通渠道,處理好交通與城鄉建設、國土資源、環保、水利等有關規劃的銜接,做好各種交通方式、城鄉交通和區域交通的統籌規劃、建設與管理。加強省級交通規劃與國家及地方規劃的協調銜接,保證規劃之間的協調一致。根據“十二五”時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目標,編制重大項目年度實施計劃,分步推進、滾動實施。強化規劃的約束性和對建設項目的指導性,未列入規劃的項目,原則上不予立項審批,同時,完善規劃評估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充分發揮規劃的先行引領作用。
(二)組織實施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工程
按照規劃目標和重點任務,大力組織實施100個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工程。一是加快沿海、沿江、東隴海和滬寧四大國家級綜合交通大通道和南京、連云港、徐州三大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及省級重點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二是加快以“兩港兩場一航”為重點的港口、機場和航道建設;三是加快蘇北鐵路干線網建設和啟動沿江城際軌道網建設。加強對重點工程建設的組織領導,建立重大項目責任制,每年確定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明確要求、落實進度、強化責任,加大推進協調力度,做好跟蹤服務,及時研究解決項目建設中的問題,確保項目如期進行。
(三)積極拓展交通投融資渠道
創新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的投融資模式,形成多層次、多元化投入格局,努力拓寬交通投融資渠道。一是積極加大政府投入,明確政府投資方向。積極爭取國家補助資金,進一步加大省、市、縣各級政府的投入,政府資金主要用于進港航道、防波堤、內河航道、機場、普通干線公路和農村公路等公益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并根據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需要,統籌安排交通專項資金,統籌交通發展與沿線土地和產業開發。同時,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蘇北地區交通建設的資金支持。二是充分利用好國家政策,穩步開拓融資渠道。積極爭取國內外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符合條件的交通企業發行債券和重組上市。探索城際軌道建設運營管理新模式,推進市場化運作,廣泛吸收社會資金。三是積極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化進程。對經濟效益相對較好、有一定償還能力的交通基礎設施,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和外商投資,減輕政府籌資壓力。四是建立交通發展基金,加強基金管理,從發揮交通整體優勢和提升系統效率的角度出發,用好現有各類資金。
(四)加快制訂和完善交通政策法規
根據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促進交通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加快研究制訂和修改完善相關政策和法規。進一步修改調整重點交通項目建設征地拆遷政策;盡快研究出臺促進普通公路發展的投融資政策;研究制訂促進交通運輸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鼓勵樞紐機場和主要港口開辟國際航線、扶持城市公共客運和農村客運發展、促進多式聯運和城鄉交通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快遞業發展;研究制訂促進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和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指導意見。
(五)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
高度重視創新體系建設,通過政策扶持,有效推進交通運輸系統重大和關鍵科技研發及科技成果應用推廣,提升交通創新能力;設立交通經濟技術創新基金,資助、獎勵交通領域的各類技術創新和研究;積極推廣應用當代國內外先進、實用的交通運輸技術;建立綜合交通運輸系統的公用信息平臺,廣泛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實現資源共享和各種運輸方式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提高交通運輸效率、服務水平和安全性。強化隊伍建設,增強人才支持和保障能力,著力加強干部能力建設,加強緊缺人才培養,加強專業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人才保障體系。
附件: 江蘇省“十二五”交通建設重點項目表
序號 |
項目名稱 |
建設 性質 |
建設規模 |
建設年限 |
投資(億元) | |||
總計 |
“十一五” |
“十二五” |
“十三五” | |||||
總 計 |
8623 |
1351 |
4764 |
2508 | ||||
(一) |
鐵路 |
3113 |
708 |
1219 |
1186 | |||
1 |
京滬高速鐵路江蘇段 |
新建 |
客運專線雙線358公里 |
2008-2011 |
480 |
350 |
130 |
|
2 |
南京鐵路樞紐 |
新建 |
大勝關大橋、南京南站,相關聯絡線40公里 |
2007-2012 |
193 |
173 |
20 |
|
3 |
寧杭鐵路客運專線江蘇段 |
新建 |
客運專線雙線146公里 |
2008-2012 |
173 |
111 |
62 |
|
4 |
寧安城際鐵路江蘇段 |
新建 |
客運專線雙線37公里 |
2008-2012 |
34 |
10 |
24 |
|
5 |
宿淮鐵路 |
新建 |
國鐵Ⅱ級單線97公里 |
2009-2012 |
25 |
14 |
11 |
|
6 |
寧啟鐵路復線電化改造 |
改建 |
國鐵I級雙線268公里 |
2009-2012 |
127 |
50 |
77 |
|
7 |
鄭徐客運專線江蘇段 |
新建 |
客運專線雙線36公里 |
2012-2014 |
60 |
60 |
||
8 |
連鹽鐵路 |
新建 |
國鐵I級雙線234公里,港區支線41公里 |
2011-2015 |
241 |
241 |
||
9 |
寧啟鐵路南通至啟東段 |
新建 |
國鐵I級雙線93公里 |
2013-2015 |
48 |
48 |
||
10 |
寧蕪鐵路江蘇段改造 |
改建 |
國鐵I級雙線58公里 |
2013-2015 |
54 |
54 |
||
11 |
滬通鐵路江蘇段(含南通-張家港過江通道) |
新建 |
國鐵I級雙線124公里 |
2012-2016 |
292 |
175 |
117 | |
12 |
新長鐵路鹽城至海安段擴能改造 |
改建 |
國鐵I級雙線109公里,大豐港區支線43公里 |
2013-2016 |
162 |
113 |
49 | |
13 |
連淮揚鎮鐵路(含五峰山過江通道) |
新建 |
國鐵I級雙線300公里 |
2013-2018 |
420 |
84 |
336 | |
14 |
通蘇嘉城際鐵路江蘇段 |
新建 |
國鐵I級雙線155公里 |
2014-2017 |
245 |
37 |
208 | |
15 |
沿江城際鐵路常州至張家港段 |
新建 |
客運專線雙線80公里 |
2014-2017 |
127 |
19 |
108 | |
16 |
新長鐵路新沂至鹽城段擴能改造 |
改建 |
國鐵I級雙線227公里 |
2014-2017 |
110 |
16 |
94 | |
17 |
新長鐵路海安至長興段擴能改造(含靖錫宜城際及過江通道) |
改建/新建 |
國鐵I級雙線200公里 |
2014-2017 |
222 |
33 |
189 | |
18 |
徐宿淮鹽鐵路徐州至宿遷段 |
新建 |
國鐵I級雙線100公里 |
2015-2018 |
100 |
15 |
85 | |
(二) |
城市軌道交通 |
|
2528 |
228 |
1738 |
562 | ||
19 |
南京市軌道交通3號線一、二期 |
新建 |
45公里 |
2011-2014 |
300 |
300 |
序號 |
項目名稱 |
建設 性質 |
建設規模 |
建設年限 |
投資(億元) | |||
總計 |
“十一五” |
“十二五” |
“十三五” | |||||
20 |
南京市軌道交通10號線一期 |
新建 |
15.9公里 |
2011-2014 |
110 |
110 |
||
21 |
南京市軌道交通4號線一期 |
新建 |
33公里 |
2011-2015 |
200 |
200 |
||
22 |
蘇州市軌道交通1號線 |
新建 |
26公里 |
2007-2012 |
126 |
84 |
42 |
|
23 |
蘇州市軌道交通2號線及東延 |
新建 |
39公里 |
2009-2014 |
234 |
52 |
182 |
|
24 |
上海市軌道交通11號線北段工程 |
新建 |
6公里 |
2011-2012 |
18 |
18 |
||
25 |
蘇州市軌道交通4號線及支線 |
新建 |
51公里 |
2012-2016 |
321 |
257 |
64 | |
26 |
無錫市軌道交通1號線 |
新建 |
29公里 |
2009-2014 |
186 |
62 |
124 |
|
27 |
無錫市軌道交通2號線 |
新建 |
26公里 |
2010-2015 |
175 |
30 |
145 |
|
28 |
無錫市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工程 |
新建 |
36.7公里 |
2012-2017 |
230 |
100 |
130 | |
29 |
無錫市軌道交通4號線一期工程 |
新建 |
22.4公里 |
2013-2017 |
141 |
60 |
81 | |
30 |
常州市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 |
新建 |
34公里 |
2012-2017 |
212 |
110 |
102 | |
31 |
常州市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工程 |
新建 |
20公里 |
2014-2018 |
125 |
30 |
95 | |
32 |
徐州市軌道交通1號線 |
新建 |
23公里 |
2014-2018 |
150 |
60 |
90 | |
(三) |
內河航道 |
|
741 |
69 |
422 |
250 | ||
33 |
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工程(太倉至南京) |
新建 |
12.5米深水航道282公里 |
2011-2016 |
174 |
0.3 |
140 |
34 |
34 |
蘇南運河三級航道整治工程 |
新建 |
三級標準139公里 |
2007-2014 |
85 |
31 |
55 |
|
35 |
湖西航道整治一期、二期工程 |
新建 |
二級標準,一期29公里,二期28公里 |
2010-2017 |
17 |
1 |
10 |
7 |
36 |
連申線(東臺至長江段)航道整治工程 |
新建 |
三級標準92公里 |
2010-2013 |
48 |
2 |
46 |
|
37 |
通揚線航道整治工程(含運東二線船閘) |
新建 |
三級標準295公里 |
2012-2018 |
83 |
2 |
81 | |
38 |
鹽河(楊莊至武障河段)航道整治工程 |
新建 |
三級標準91公里 |
2009-2013 |
29 |
8 |
21 |
|
39 |
申張線航道整治工程(江陰-張家港、常熟-昆山段) |
新建 |
三級標準115公里 |
2007-2018 |
67 |
11 |
0.6 |
56 |
40 |
丹金溧漕河航道整治工程 |
新建 |
三級標準66公里 |
2010-2015 |
32 |
2 |
31 |
|
41 |
錫澄運河航道整治工程 |
新建 |
三級標準39公里 |
2011-2015 |
34 |
24 |
10 | |
42 |
蘇申內港線航道整治工程 |
新建 |
三級標準53公里 |
2013-2018 |
20 |
0.3 |
20 | |
43 |
錫溧漕河常州段航道整治工程 |
新建 |
三級標準21公里 |
2008-2012 |
11 |
6 |
5 |
序號 |
項目名稱 |
建設 性質 |
建設規模 |
建設年限 |
投資(億元) | |||
總計 |
“十一五” |
“十二五” |
“十三五” | |||||
44 |
楊林塘航道整治工程 |
新建 |
三級標準65公里 |
2011-2015 |
54 |
38 |
16 | |
45 |
蕪申線高溧段航道整治工程 |
新建 |
三級標準92公里 |
2009-2015 |
43 |
6 |
36 |
|
46 |
劉大線航道整治工程 |
新建 |
四級標準56公里 |
2009-2013 |
13 |
3 |
10 |
|
47 |
秦淮河航道整治工程(含船閘擴建) |
新建 |
四級標準91公里 |
2014-2017 |
30 |
3 |
27 | |
(四) |
港口 |
|
578 |
73 |
379 |
126 | ||
48 |
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一期、二期工程 |
新建 |
至連云港區25萬噸級航道53公里,至徐圩港區10萬噸級航道25公里,30萬噸級航道78公里 |
2010-2015 |
84 |
21 |
63 |
|
49 |
連云港區大堤作業區泊位一期工程 |
新建 |
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4個 |
2012-2017 |
29 |
15 |
14 | |
50 |
徐圩港區防波堤工程 |
新建 |
22公里 |
2012-2014 |
40 |
40 |
||
51 |
徐圩港區30萬噸級原油碼頭及散貨、液化泊位工程 |
新建 |
30萬噸級原油泊位1個,一期10萬噸級煤炭、礦石泊位各1個,5萬噸級件雜貨泊位2個,5萬噸級液體化工品泊位1個 |
2012-2014 |
36 |
36 |
||
52 |
贛榆港區防波堤及10萬噸級航道工程 |
新建 |
東防波堤7.5公里,南防波堤8公里;一期5萬噸級航道8公里,二期10萬噸級航道12公里 |
2010-2016 |
27 |
2 |
8 |
17 |
53 |
贛榆港區液體化工、通用泊位工程 |
新建 |
一期5萬噸級液體化工泊位1個,5萬噸級通用泊位3個;二期5萬噸級液體化工泊位2個,5萬噸級通用泊位4個 |
2011-2017 |
29 |
11 |
18 | |
54 |
灌河口及口門內航道整治工程 |
新建 |
口門整治18公里,口門內一期43公里、二期28公里 |
2010-2016 |
22 |
3 |
15 |
5 |
55 |
鹽城港濱海港區中電投儲配煤項目碼頭 |
新建 |
5-10萬噸級煤炭泊位6個 |
2012-2015 |
20 |
20 |
||
56 |
鹽城港大豐港區碼頭泊位工程 |
新建 |
3.5萬噸級多用途泊位2個,汽車滾裝泊位1個,5萬噸級通用散雜貨泊位3個,5萬噸級液體石化泊位2個 |
2011-2015 |
18 |
18 |
序號 |
項目名稱 |
建設 性質 |
建設規模 |
建設年限 |
投資(億元) | |||
總計 |
“十一五” |
“十二五” |
“十三五” | |||||
57 |
南通港洋口港區北水道15萬噸級進港航道、10萬噸級散貨泊位工程 |
新建 |
15萬噸級航道38.6公里,10萬噸級泊位2個 |
2012-2018 |
25 |
19 |
6 | |
58 |
南通港呂四港區10萬噸級進港航道、東灶作業區通用碼頭工程 |
新建 |
10萬噸級航道一期80公里、二期70公里,2萬噸級泊位2個、5萬噸級泊位2個 |
2010-2017 |
37 |
3 |
19 |
15 |
59 |
蘇州港太倉港區集裝箱四期工程 |
新建 |
5(兼顧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4個 |
2013-2015 |
34 |
34 |
||
60 |
蘇州港太倉港區華能煤炭儲運中心碼頭 |
新建 |
10、5、0.3、0.1萬噸級煤炭泊位12個 |
2011-2013 |
20 |
20 |
||
61 |
南京港龍潭港區四期、七期、六期工程 |
新建 |
3萬噸級集裝箱泊位10個,4萬噸級件雜泊位4個 |
2007-2017 |
45 |
22 |
11 |
13 |
62 |
鎮江港大港港區四期、五期工程 |
新建 |
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2個、3萬噸級多用途泊位1個 |
2010-2017 |
12 |
5 |
6 |
1 |
63 |
常州港錄安洲港區1、4、5、6、7泊位工程 |
新建 |
4萬噸級泊位5個 |
2010-2017 |
15 |
6 |
9 | |
64 |
揚州港江都港區碼頭泊位工程 |
新建 |
各類泊位10個 |
2009-2016 |
22 |
10 |
9 |
2 |
65 |
泰州港新港作業區碼頭泊位工程 |
新建 |
各類泊位25個 |
2010-2017 |
43 |
4 |
17 |
22 |
66 |
徐州內河港徐州港區順堤河作業區煤炭碼頭一期工程 |
新建 |
2000噸級泊位9個 |
2011-2012 |
7 |
7 |
||
67 |
無錫內河港城郊港區碼頭工程 |
新建 |
500噸級泊位49個 |
2010-2016 |
14 |
5 |
6 |
4 |
(五) |
機場 |
|
205 |
24 |
148 |
32 | ||
68 |
南京祿口機場二期工程 |
新建 |
新建第二跑道、T2航站樓 |
2010-2014 |
99 |
19 |
80 |
|
69 |
蘇南碩放機場飛行區擴建和民航站區二期工程 |
擴建/新建 |
新建站坪、機位,擴建跑道、航站樓 |
2011-2016 |
13 |
12 |
1 | |
70 |
連云港機場航站區擴建和新機場建設 |
擴建/遷建 |
新建4D級機場 |
2011-2017 |
26 |
11 |
15 | |
71 |
徐州觀音機場二期總體改擴建 |
擴建 |
新建滑行道、候機樓 |
2012-2015 |
15 |
15 |
||
72 |
南通興東機場飛行區擴建工程和航站區擴建工程 |
擴建 |
擴建跑道、新建候機樓 |
2010-2015 |
13 |
2 |
10 |
|
73 |
鹽城南洋機場飛行區擴建和新機場建設 |
擴建/遷建 |
擴建跑道、新機場備選場址 |
2012-2020 |
26 |
10 |
16 | |
74 |
蘇中江都機場建設 |
新建 |
新建跑道、停機坪、航站樓 |
2010-2012 |
13 |
3 |
10 |
序號 |
項目名稱 |
建設 性質 |
建設規模 |
建設年限 |
投資(億元) | |||
總計 |
“十一五” |
“十二五” |
“十三五” | |||||
(六) |
公路 |
|
1458 |
248 |
858 |
352 | ||
75 |
南京長江四橋 |
新建 |
高速公路29公里 |
2008-2013 |
69 |
41 |
27 |
|
76 |
崇啟長江大橋 |
新建 |
高速公路21公里 |
2008-2011 |
37 |
23 |
13 |
|
77 |
滬陜高速公路江都至六合段 |
新建 |
高速公路76公里 |
2008-2013 |
52 |
31 |
21 |
|
78 |
南京繞越高速公路東北段 |
新建 |
高速公路27公里 |
2010-2013 |
24 |
4 |
20 |
|
79 |
泰州長江大橋及南北接線 |
新建 |
高速公路112公里 |
2007-2015 |
125 |
66 |
59 |
|
80 |
宿遷至新沂高速公路 |
新建 |
高速公路68公里 |
2008-2012 |
37 |
22 |
15 |
|
81 |
溧水至馬鞍山高速公路江蘇段 |
新建 |
高速公路38公里 |
2009-2013 |
24 |
17 |
7 |
|
82 |
高淳至蕪湖高速公路江蘇段 |
新建 |
高速公路30公里 |
2010-2013 |
20 |
4 |
16 |
|
83 |
南京機場高速公路 |
擴建 |
高速公路30公里 |
2010-2014 |
19 |
3 |
16 |
|
84 |
蘇州港區疏港高速公路 |
新建 |
太倉港疏港高速15公里、張家港疏港高速20公里 |
2010-2015 |
28 |
2 |
26 |
|
85 |
滬陜高速公路江都至廣陵段 |
擴建 |
高速公路66公里 |
2012-2015 |
41 |
41 |
||
86 |
南通至洋口港區高速公路一期、二期 |
新建 |
高速公路52公里 |
2011-2016 |
33 |
28 |
5 | |
87 |
常州至溧陽高速公路 |
新建 |
高速公路39公里 |
2011-2014 |
25 |
25 |
||
88 |
阜寧至建湖高速公路 |
新建 |
高速公路36公里 |
2012-2014 |
21 |
21 |
||
89 |
無錫至南通過江通道及接線 |
新建 |
高速公路39公里 |
2012-2015 |
72 |
72 |
||
90 |
常蘇嘉高速公路吳江至嘉興段 |
新建 |
高速公路31公里 |
2012-2015 |
23 |
23 |
||
91 |
京滬高速公路新沂至江都段 |
擴建 |
高速公路261公里 |
2012-2017 |
169 |
76 |
93 | |
92 |
沿江高速公路橫林至省界段 |
擴建 |
高速公路100公里 |
2013-2016 |
75 |
38 |
38 | |
93 |
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無錫段 |
新建 |
高速公路51公里 |
2012-2016 |
96 |
43 |
53 | |
94 |
五峰山過江通道及接線 |
新建 |
高速公路42公里 |
2012-2016 |
65 |
33 |
33 | |
95 |
溧陽至高淳高速公路 |
新建 |
高速公路41公里 |
2013-2016 |
26 |
13 |
13 | |
96 |
鹽城至大豐港區高速公路 |
新建 |
高速公路38公里 |
2013-2016 |
17 |
9 |
9 | |
97 |
常州至宜興高速公路 |
新建 |
高速公路69公里 |
2013-2017 |
63 |
27 |
35 | |
98 |
無錫至太倉高速公路無錫至蘇州段 |
新建 |
高速公路50公里 |
2013-2016 |
57 |
28 |
28 | |
99 |
海安至啟東高速公路 |
新建 |
高速公路128公里 |
2014-2017 |
66 |
20 |
46 | |
100 |
臨海高等級公路 |
新建 |
一級公路526公里 |
2010-2014 |
177 |
35 |
142 |
附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