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政發〔2016〕163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現將《江蘇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江蘇省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17日
江蘇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
為貫徹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推進健康江蘇建設,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根據《全民健身條例》(國務院令第560號)和《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國發〔2016〕37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正確認識全民健身的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二五”時期,各地、各有關部門堅持把發展全民健身事業擺在重要位置來抓,全省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城鄉居民(不含在校學生)人數比例達92.1%。全民健身設施顯著改善,全省城市社區建成“10分鐘體育健身圈”,12個設區市建成功能齊全的體育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所有縣(市、區)基本建成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室內泳池)和全民健身中心,90%以上鄉鎮(街道)建有小型全民健身中心,行政村體育設施實現全覆蓋,初步形成五級公共體育設施網絡。體育社會組織快速發展,全省市、縣體育總會實現全覆蓋,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具備國家職業資格指導員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一批經營性健身俱樂部和健身會所快速興起。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承辦國際國內體育賽事活動數量多年保持全國領先,省全民健身運動會等系列活動影響力不斷擴大,城鄉健身氛圍日趨濃厚。科學健身指導水平明顯提升,在全國率先實現縣(市、區)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全覆蓋,建有7個國家級、29個省級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建成全省全民健身電子地圖。全人群體育不斷加強,教體融合機制不斷完善,學生體質健康促進行動計劃扎實推進,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體育健身事業加快發展,職工參與的健身平臺和服務趨于健全。全民健身服務業穩步壯大,健身產業從業人員不斷增加,城鄉居民健身消費規模和水平明顯提高,體育產業快速發展,年均增長率達16.3%,建成省級體育產業基地59家,體育彩票銷量實現全國“十連冠”。
(二)面臨形勢。
隨著人民群眾對健康和幸福生活的不斷追求,城鄉現代功能已從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向多樣化公共服務的供給拓展。根據城鄉人口增長趨勢和空間分布,統籌布局完善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體系,以標準化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城鄉一體化建設水平,是促進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建設的基本要求。“十三五”時期,我省全民健身發展面臨重要的歷史新機遇。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和綜合價值將得以充分顯現,“健康中國”和“健康江蘇”戰略的實施為全民健身發展提升了新的境界,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為全民健身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全民健身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同時也要看到,我省全民健身事業發展也存在一些短板和挑戰,體制機制上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需要解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人群之間發展不夠均衡,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發展的力度還不夠大,全民健身科學化、精準化水平還不高,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健身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尚需加強,基層體育人才隊伍承載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能力明顯不足。
二、準確把握全民健身發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標任務
(一)基本思路。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對江蘇工作的明確要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按照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兩聚一高”部署要求,科學謀劃新思路和新舉措,推動全民健身事業全面均衡可持續發展。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體育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增強人民體質、促進全民健康這一根本目標,認真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主動融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大局,不斷強化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積極轉變體育發展方式,推進體育制度創新,優化體育資源配置,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發揮體育在健康生活方式引導方面的重要作用。緊緊圍繞“健康江蘇”建設,推動康體結合,搭建健身健康融合發展新平臺,打造健身健康產業體系,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健身和健康訴求,培育人民群眾終身健身理念,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眾健康。持續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推動城鄉基層全覆蓋和均等化,突出城鄉一體、區域協調、人群均衡,深化科學健身內涵,豐富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進一步提高社會滿意度,為增強民生福祉、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二)目標任務。
到2020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能力和均等化程度顯著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質保持在全國前列,全民健身事業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中的功能更加凸顯。
——城鄉居民體質更加強健。體育文化和身心健康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提升,形成愛鍛煉、會鍛煉、勤鍛煉、重規則、講誠信、爭貢獻、樂分享的良好社會風尚。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省定標準實現市、縣(市、區)全覆蓋。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5000萬,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3200萬,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城鄉居民人數比例在93%以上。
——全民健身設施更加完善。全民健身設施布局科學合理,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內涵不斷豐富。鄉鎮(街道)基本建成全民健身中心和多功能運動場,行政村(社區)基本建成體育活動室和多功能運動場,同時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都建有健身小公園和健身步道。全省建成體育公園1000個,其中示范體育公園20個。繼續推動公共體育設施開放共享,落實學校體育設施建設標準,在保證教學需要和校園安全的前提下向社會開放。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5平方米。
——全民健身組織網絡更加健全。全省體育社團總數達4000個以上,各類體育俱樂部1.5萬個,團體注冊會員2萬個、個人注冊會員超過200萬人。全省5A級體育社團達到20個,省屬體育社團基本實現3A級全覆蓋,市、縣屬體育社團基本實現2A級全覆蓋。鄉鎮(街道)體育總會、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老年人體育協會和2個以上單項體育協會實現全覆蓋。萬人擁有晨晚練健身站(點)5個以上,萬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35人。
——全民健身活動更加豐富。“全民健身日”、“泛沿江體育帶”全民健身大聯動、青少年陽光體育聯賽、農民運動會、老年人體育節等品牌效應彰顯,“環太湖”假日體育圈、淮海濕地假日體育帶的影響力持續擴大。全年馬拉松賽事達30場,有組織健步走、路跑和騎行活動常態化。繼續辦好全民健身運動會,各級各類學校每年舉辦學生運動會,適應不同季節、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有組織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占鍛煉總人數的比例達50%以上。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更加有力。不斷完善互聯網公共體育服務頻道、全民健身電子地圖和《全民健身服務指南》,打造一批全民健身信息和媒體服務平臺。縣(市、區)基本實現省級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全覆蓋,全民健身宣傳和科學健身指導體系逐步完善,省、市普遍建有科學健身指導專家服務團隊,全省每2年開展一次國民體質監測,并分別以省、市、縣(市、區)為單位發布國民體質監測報告。依托市、縣(市、區)體質測定和運動健身指導站,建立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務站,打造百萬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務隊伍。在高校建設2個省級體質測定和運動健身指導站。
——全民健身服務產業更加繁榮。到2020年,全省建成40個左右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建成年拉動健身消費500萬元的健身俱樂部1000個。體育服務業收入總規模超過1800億,增加值占體育產業增加值達到35%左右。體育消費總規模達到1500億元左右。
三、著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一)加強體育設施建設。
各地要將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區域新一輪發展規劃和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建設的重要內容并大力推進,為城鄉基層居民提供更多便利的健身設施。實施《江蘇省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基本標準》,規范和完善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合理配置體育設施,推動“10分鐘體育健身圈”向城鄉一體化發展。新建居住區嚴格落實國家配建全民健身設施要求,與住宅區主體工程同步設計、施工和驗收使用。大力推進體育公園、健身步道、戶外營地、自行車騎行道等戶外體育設施建設,并與生態相融。加大學校等人口聚集場所體育設施建設力度。充分利用老舊街區、閑置廠房、立交橋下、高速公路服務區和客運樞紐等有條件的空間,巧妙改建配置健身設施。推廣籠式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和拼裝式游泳池等新型體育設施,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社會力量建設冰雪運動設施。貫徹《江蘇省公共體育設施開放管理辦法》,提升規范化管理和專業化服務水平,擴大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范圍,全面實行公共體育設施對學生、老年人和殘疾人優惠或免費開放。
(二)加快體育社團改革。
強化各級體育總會樞紐型功能建設,帶動各級各類單項、行業和人群體育社團發展。以規范化、社會化、專業化、實體化為基本要求,按照體制脫鉤、實體化改革、管辦分離、功能優化、綜合體制改革原則分類推進體育社團改革,逐步形成架構清晰、類型多樣、服務多元、競爭有序、依法自治的發展格局,不斷提高體育社團專業水平和服務能力。推動體育社團組織網絡向基層和不同人群覆蓋延伸,引導自發性健身團隊和全民健身站點依法依規轉化為固定健身組織,鼓勵建立和培育更多的健身俱樂部,逐步建立完善健身俱樂部聯賽制度和業余運動等級制度。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引導支持體育社團積極參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鼓勵探索公益性大眾健身賽事活動市場化運作方式。建設省、市、縣(市、區)三級公共體育服務中心,有效整合服務資源,為體育社團和其他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搭建平臺。
(三)豐富全民健身活動。
充分利用我省城鄉健身設施相對健全的優勢,積極承辦國際國內大型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辦好世界輪滑錦標賽、國際智力運動聯盟智力運動精英賽、世界龍舟錦標賽。精心打造“全民健身日”和“泛沿江體育帶”全民健身大聯動等品牌健身活動,支持辦好蘇州吳中“環太湖”競走與行走多日賽、泰州國際鐵人三項賽、武進太湖灣和常熟沙家浜龍舟賽、宿遷國際生態四項賽,辦好首屆省智力運動會,支持各地依托地域人文特色和自然資源稟賦打造馬拉松和自行車精品賽事。繼續扶持球類、游泳、健身走(跑)、登山、騎行、越野、攀巖、帆船、賽艇、擊劍、馬術、極限、輪滑、冰雪、漂流、滑翔等運動項目發展,支持蘇州建設太湖國際帆船港和國家級帆船帆板基地,推動具有消費引領特征的時尚休閑運動集群發展。利用舉辦省運會等重大賽事實施體育惠民工程,促進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協調發展。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激發市場活力,完善業余體育競賽體系。創新和規范武術、健身氣功、廣場舞、啦啦操、舞龍舞獅、秧歌、花鼓等傳統特色運動項目,扶持珍珠球、毽球、板鞋競速、高腳競速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為豐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動體系提供更多項目資源。
(四)完善科學健身指導。
通過開設科學健身大講堂等方式,搭建覆蓋全省的全民健身指導平臺,提高城鄉居民科學健身素養。及時更新完善《江蘇省全民健身服務指南》,為群眾提供便利的健身咨詢服務。著眼信息互聯互通,實現全民健身服務網站省、市、縣(市、區)聯網,建立覆蓋全省的全民健身宣傳平臺。在現有國民體質監測組織網絡的基礎上,打造集運動能力評估、體質健康測試、運動處方提供、科學健身指導、業余等級評定、健身志愿服務于一體的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綜合服務平臺,依托大數據技術為各類群體建立終身健身健康檔案。整合醫院、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專家資源,組建省、市兩級科學健身指導專家智庫。面向大中學生和社會人士招募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隊伍,參與全民健身宣傳和科學健身指導公益活動。大力發展康復機構,發揮體育在防病治病和康復等方面的作用。總結推廣無錫“科學健身示范區”創建經驗,進一步豐富科學健身內涵、促進示范區成果轉化。
(五)繁榮健身服務產業。
充分發揮蘇南(縣域)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引領作用,建設一批省級體育產業基地,培育一批產業層級高、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全民健身產業重大項目,打造一批具有縣域特色全民健身產業集群,扶持一批體育用品生產銷售、戶外運動休閑等特色鄉鎮。支持省體育產業集團打造健身健康產業鏈。鼓勵和推動各地根據自身資源基礎和產業優勢,建設一批融體育、文化、休閑、商貿、旅游等多種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推動互聯網、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全民健身領域的應用,鼓勵發展健身信息聚合、健身APP、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線教育培訓等新業態。開發一批技術領先、綠色環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民健身服務產品。擴大與全民健身相關的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健身培訓和體育用品制造與銷售等產業門類的規模,使健身服務業在體育產業中所占比重大幅提升。做好國家體育總局全民健身公共積分試點,在特定時段向特定人群發放體育消費券。
(六)推動體育文化傳播。
營造參與體育健身、擁有強健體魄的社會氛圍,發揮體育文化在引領健康生活方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提升江蘇軟實力方面的獨特作用。倡導運動生活方式,把身心健康作為衡量個人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能力的重要指標。重視對武術、健身氣功、舞龍舞獅、龍舟、棋牌等傳統體育項目文化內涵的挖掘,加強對民族體育、民間體育、民俗體育的保護和研究,推動整理并申報一批體育類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創建全國健身氣功管理方式改革試點工作實驗區,深入開展健身氣功進社區、進校園、進機關、進企業活動,推動健身氣功站點向基層單位和農村覆蓋延伸。支持南京利用青奧遺產打造世界體育名城和亞洲體育中心城市、蘇州打造國際體育文化名城、徐州探索武術傳承新路打造國際武術文化名城、泰州打造中國棋文化名城。重視和扶持南京奧林匹克博物館、無錫奧林匹克陳列館、民國體育博物館、江蘇體育博物館等體育文化設施建設。
(七)深化體育對外交流。
主動融入和對接國際體育發展潮流,加強與各類國際(區域)體育組織交流合作,積極申辦高水平大眾體育國際(區域)賽事,參與和承辦國際(區域)性全民健身交流展示。辦好亞洲戶外展、亞洲自行車展、“海峽兩岸杯”系列活動,策劃舉辦亞洲健身健康年會、亞洲戶外運動節和中韓體育文化系列賽事,打造亞洲重要全民健身區域交流中心。鼓勵支持各類體育社團和體育機構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方式,依法依規與境外相關體育組織和機構結對交流。
四、統籌推進全民健身協調發展
(一)推動全民健身城鄉一體化發展。
按照城鄉一體化要求,推進城鄉基層健身設施、健身組織、健身活動、健身指導等公共資源及服務要素的協調配置。全面拓展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的體育服務功能,積極發揮村(社區)體育文化活動場地的陣地作用。繼續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提檔升級,推動鄉鎮(街道)全民健身中心和多功能公共運動場建設、村(社區)體育活動室和多功能運動場建設。依據鎮村布局規劃優化,加快體育設施向規劃發展村莊覆蓋延伸,建設鎮村健身小公園和健身步道。將農民體育項目納入各級綜合性群眾運動會,在傳統節日和農閑季節廣泛組織農民開展體育活動。
(二)強化區域全民健身協調發展。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彩票公益金對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支持蘇中蘇北地區加快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步伐。鼓勵和支持蘇南地區圍繞基本實現體育現代化先試先行,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全民健身科學發展探索經驗、提供示范;支持蘇中蘇北地區建成比較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基本實現體育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鼓勵各地依托特色資源,積極創建體育特色城市,支持無錫和鹽城建設智慧體育城市、揚州建設體育旅游城市、連云港建設山海體育休閑城市、宿遷建設時尚體育城市、鎮江建設航空體育城市、南通和淮安建設生態體育城市、常州建設運動健康城市。
(三)建設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促進體系。
貫徹落實《江蘇省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條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推動大中學生和少年兒童參與健身鍛煉,讓學生熟練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養成終身體育的好習慣。實施《江蘇省青少年校園足球振興行動計劃綱要(2015-2020年)》,構建青少年足球競賽和培訓體系。依托現有體育設施,在市、縣(市、區)和有條件的鄉鎮(街道)建設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在城鄉社區建立青少年體育輔導站。繼續辦好全省青少年陽光體育聯賽和全省校園體育訓練營。實施教練員進校園計劃,推動各級各類體育運動學校向青少年和兒童開放訓練設施,指導和幫助學校在上好體育課和大課間的同時,大力推動足球、籃球、排球等集體項目,積極推進田徑、游泳、體操等基礎項目及冰雪運動等特色項目,廣泛開展乒乓球、羽毛球、武術等優勢項目,并促進健身氣功和智力運動等項目的開展。
(四)打造在職人群公共體育服務支撐體系。
實施《江蘇省在職人群健身指導綱要》,推動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重視職工體育,強化在職人群健身意識,鼓勵街道社區和社會健身組織機構為在職人群提供健身服務,促進在職人群體育制度化、常態化。發揮各地職工文體活動陣地和各類職工體育組織的作用,普及廣播體操、工間操,開展球類、游泳、武術、健身氣功、棋牌、健步走(跑)、騎行、健美、瑜伽、廣場舞等職工喜聞樂見的體育健身項目和比賽活動。開展《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測試和職工體質健康測定活動,建立和完善職工健康管理網絡平臺。重視“職工之家”建設,不斷完善健身功能和條件,鼓勵基層單位新建擴建改建一批健身設施,在為職工提供健身服務的同時向社會開放。外來務工務商人員健身服務同步納入當地在職人員公共體育供給體系。
(五)完善老年人公共體育服務保障體系。
實施《江蘇省老年人科學健身綱要》,定期發布老年人體質健康監測報告,進一步提升老年人公共體育服務保障水平。各地在老年人活動中心應添置更多適合老年人的健身設施,老年人教育機構開設科學健身、運動養生課程,城鄉社區更多關注和強化老年人健身需求服務。市、縣(市、區)、鄉鎮(街道)依托現有體育設施建設老年人體育活動中心,為老年人健身提供便利。充分考慮老年人需求,不斷創新適合老年人特點的體育健身項目和方法,促進老年人體育健身活動經常化,繼續辦好省老年人體育節。指導和加強各級老年人體育協會發展,強化老年人科學健身指導和培訓,推動基層老年體校建設。
(六)構建殘疾人公共體育服務康復體系。
實施“助殘健身工程”,指導和幫助殘疾人參與健身和康復活動,完善殘疾人體育訓練和康復設施,并嚴格執行國家無障礙規范標準,為殘疾人健身提供便利。重視并推動殘疾人體育社會組織發展,加強為殘疾人服務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研究開發適合殘疾人身心特點的體育健身與康復項目,加強對殘疾人體育健身活動的宣傳、培訓和組織,繼續辦好省殘疾人運動會,力爭在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和殘奧會、特奧會上取得好成績。
五、努力為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一)加強頂層設計。
充分發揮體育在“健康江蘇”和“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將全民健身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基本公共服務規劃,實施《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指標體系(2.0版)》,完善服務標準、管理標準、評價標準,引領公共體育服務向更高水平發展。推動全民健身與教育、文化、衛生、養老、旅游等事業融合發展,統籌謀劃全民健身重大項目工程,推動大健康格局建設。市、縣兩級政府按照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制定《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全民健身各項政策,推動全民健身法制化、規范化建設。
(二)創新推進機制。
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強化全民健身組織架構。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制定工作計劃、落實工作任務。各級政府每年實施一批全民健身實事工程,并落實責任主體、完善監管制度、接受社會監督。通過整合宣傳、文化、衛生、民政、教育、旅游、養老、殘聯、民委、工會、婦聯等部門相關工作,在縣(市、區)和鄉鎮(街道)打造以健身健康為主題的健康促進服務中心。引導社會力量提供全民健身多元服務,利用高校、科研和醫療等領域專家資源,為全民健身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建設好省公共體育發展研究院、省體育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省體育設施標準研究中心。依托我省縣域體育整體發展的基礎優勢,鼓勵縣域創新全民健身現代治理體系,不斷強化縣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職能,建立公共服務清單制度。
(三)拓寬投入渠道。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全民健身工作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對全民健身的投入。優化投融資政策,發揮政府財稅優惠政策和專項資金的杠桿效應,通過安排扶持資金、設立專項投資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拓寬全民健身多元投入籌集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對全民健身事業進行資助和公益性捐贈。制定并動態調整政府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目錄清單,加大對基層全民健身組織和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的購買比重。
(四)夯實人才支撐。
制定《全民健身人才隊伍建設規劃(2016-2020年)》,培養一批能夠適應全民健身組織管理、指導研究、宣傳推廣和志愿服務等方面需要的人才隊伍。增強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綜合性服務中心的體育服務功能,鼓勵更多大學生村官、社會體育指導員及其他志愿者參與體育服務和管理,夯實基層全民健身人才支撐,并做好相關政策制度銜接,暢通和拓寬各類人才培養、就業和成才渠道。推動高校開設全民健身相關專業和課程,開展全民健身科學研究,實現人才培養與就業崗位、科學研究與健身指導有效銜接。加強人才培訓和實踐基地建設,加大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健身機構的培訓力度,創新社會體育指導員分級分類管理制度,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五)健全績效評價。
應將全民健身內容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社區、校園)等文明創建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考評內容。進一步明確全民健身工作的財權和事權,合理界定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并做好監督檢查。建立健全綜合評價體系,保證在2020年對各級《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實施情況作出全面科學評價。經常主動聽取基層和媒體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意見和建議,及時采取措施并加以改進,不斷提高群眾認可度和社會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