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我們的教育要善于從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優秀的東西,同時也不摒棄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總書記的殷切期待,讓會場內外的教育工作者深感責任重大。平視世界的一代,是擁有“四個自信”的一代。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孩子們的“四個自信”,來自中小學的代表委員們一直在思考。
摒棄空洞說教,生活是最好的教育
培養孩子的“四個自信”不靠空洞的說教,而是要融入孩子們的生活中。全國政協委員、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高金鳳記得,2020年疫情期間姜堰實小開展了線上“同升一面旗”主題活動,6000多名孩子在各自家中立正敬禮、唱響國歌。看著視頻里孩子們和家長們站在一起、注視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的莊重神情,高金鳳感覺內心十分溫暖。
在高金鳳看來,學校的一日生活中,處處是教育。比如有的孩子愛吃披薩、蛋糕,偏食情況較嚴重,學校就開設了食育課程,推動中華餐飲文化進校園,孩子們追溯傳統食物的由來,研究土壤、空氣等因素對食物的影響,在勞動體驗過程中感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重視中華禮儀文明教育,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全國人大代表、鹽城市第一小學督導室主任陳宏斌與同事們帶給孩子們“善”文化。一年級的入學禮、三年級的成長禮、六年級的畢業禮以及每周的升旗儀式……學校構建了“上善”校本課程體系,讓孩子們在文化熏陶中形成終身受益的良好習慣。
全國人大代表、淮安市新安小學校長張大冬說,在培養中小學生的“四個自信”上,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知行合一”理念尤為重要,學校與教師要帶領學生們完成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比如意志品格培養、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的教學活動等,都可以納入實踐研學中,讓孩子們了解社會、了解生活、了解國家發展,自然而然地樹立起‘四個自信’。”
扎根紅色資源,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代表委員們認為,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是無盡的資源和寶藏,需要科學挖掘、合理利用,激發傳統文化的時代動能。
“結合各地的特點,教育工作者應扎根當地豐富的紅色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創造性地將其發展為富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資源。”張大冬說,“在中國辦中國的教育,要扎根在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之中。”
淮安市新安小學的孩子們走進新旅歷史紀念館當小講解員、深入社區講述新旅故事,學校開展“小好漢重走新旅路”紅色尋訪,宣傳中國少年精神。老師帶領孩子們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參加兒童劇《新安旅行團》的排演,這部劇入選全國“新時代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在淮安、南京等地演出時反響熱烈。“結合這些紅色資源,教師系統性地告訴孩子們,過去的我們是怎樣的,如今的我們是怎樣的。先輩們篳路藍縷、艱苦自立的精神,會通過一個個小故事涵養下一代。”張大冬說。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陳宏斌說,鹽城是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新四軍曾在這里進行過4700余次戰斗,全市現有248處革命遺址遺跡。每年暑假,鹽城市第一小學都會組織少先隊“英雄中隊”創建活動,引導紅領巾弘揚“鐵軍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從小立志爭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小鐵軍”。
每年新生入學,姜堰實小都會以“兒童號”為名開展主題活動,師生齊誦“姜小賦”,帶領孩子們尋訪校園里的“中國兒童號”捐機園、“勵志壁”等物型紅色文化景點。“1951年,姜堰小學學生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精神感召下,向全國發起了節省糖果錢、捐獻‘中國兒童號’飛機的倡議,全國少年兒童積極響應,捐贈迅速達到100萬元(舊幣)。”捐機七十周年之際,學校開展“捐機七十載 致敬一百年”主題活動,孩子們繪制“‘兒童號’百米長卷”,自編自排“捐飛機”話劇,閱讀“兒童號”口袋書……“故事中孩子的名字,一次次回響在新時代孩子們的口中,從熟悉到共鳴,埋下的是愛黨愛國的種子。”高金鳳說。
統籌多方資源,社會是最好的課堂
當下青少年處于信息浪潮中,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呈現新特征,這也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代表委員們認為,要引導廣大青少年辯證看待個人、社會和世界的關系。
“青少年處于價值觀形成關鍵期,孩子們容易接受各種碎片化、淺表化的信息。”高金鳳認為,如果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價值觀缺乏一致性,就會導致孩子陷入價值觀迷茫狀態。因此首先要建立堅定“四個自信”的教師隊伍, 同時把培養“四個自信”與學科教育緊密融合在一起,各個學科都要發揮育人功效。
此外,家庭、學校、社會要協同關注孩子“四個自信”建立過程。“我們在探索課程眾籌方式,一方面‘籌’博物館、檔案館等場館資源,家校社一起買單,將社會優質場館資源統籌到學校、為學校所用;另一方面‘籌’的是優質師資,學校課程中心總體設計微課程,以清單形式對社會發布,把家長在內的社會志愿者吸納進來。”高金鳳說。
陳宏斌認為,打造優秀、具有特色的中小學課后延時服務,是增強孩子們“四個自信”的“一扇窗”。在鹽城市第一小學,學生們在課后接受來自博物館、少年宮、科技館等工作人員提供的文化類興趣科普課程。陳宏斌建議,有關部門可以建立長效保障機制,幫助學校引進專業的社會人員,進一步豐富課后延時服務內容,切實發揮課后服務育人功能,培育全面發展的接班人。
“教育也應該融入高質量發展,成為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部分。”張大冬提出,要以優質的學校資源與鄉村薄弱學校開展結對幫扶,推進城鄉一體化教學均衡發展。在此基礎上,各學校的教育資源得到提高,他們可以將如何培養孩子“四個自信”獨立形成的校本研究課題,和各地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實踐探索、經驗交流。
“培養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首先還是要培育孩子對個體的自信。”高金鳳說,從家庭到社會,每一個空間都有育人的價值,“自信的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將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