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更好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1月18日上午,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開幕前,省政協委員、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走上委員通道,暢談如何利用數智技術激活大運河文化元素,提升大運河文化遺產傳播力。
2024年,江蘇省備案博物館共接待觀眾近1.4億人次,位居全國第一。“我們博物館接待線下觀眾近460萬人次,云端打卡觀眾達4.4億人次,推出了24個臨時展覽,開展社教活動達5352場。”委員通道上,“心中有數”的鄭晶面對記者的提問,開門見山地拋出一組數據。
“博物館熱”背后的“流量密碼”是什么?在鄭晶看來,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作為國內首座集文物保護、科研展陳、社會教育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運河主題博物館,立足豐富的大運河文化資源,堅持“傳統與創新相結合”,借助新興技術突破傳統運營模式,打造了沉浸式、互動式、便捷化的數字化體驗平臺,為公眾打造文化體驗和文化記憶。
“您如果來我們館,特別是節假日期間,會看到在2號展廳的沙飛船區域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觀眾都在耐心等待著‘上船’體驗一次運河之旅;8號‘河之戀’展廳,孩子們穿梭在流動的聲、光、影中,整個展廳成了孩子們的歡樂的聚集地。”說起博物館里的熱門“打卡點”,鄭晶如數家珍。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近年來將數智技術融入展覽展示,依靠觀眾與科技之間的互動來實現知識的流動。“利用數字技術,大運河文化以更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給公眾,提高了公眾對大運河文化的認知度和參與度。”
“經常看到館內有很多親子家庭。”委員通道上,鄭晶還和記者們分享了節假日在館巡查時令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有一次我看到一個約10歲的小姑娘,她拿著本子認真地在記錄展品的介紹文字。我走過去和她交流,她有些害羞地笑了笑,說這已經是她第4次來我們館了。她媽媽在旁邊說,他們一家人都愛來這兒,又能長見識,又能享受美好的親子團聚的時光。”
近年來,博物館文創蓬勃發展,正逐步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博物館也越來越轉變成為兼顧休閑、體驗、創造、消費的多元空間。“這激發我們深挖自身文化內涵,開發推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推動‘文旅流量’變為‘消費增量’。”鄭晶同樣敏銳地關注到這樣的趨勢,去年,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發上新1000余款文創產品,文創業態總營業額近1.2億元。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創新運用數字化技術更好地運營博物館、傳播大運河文化。”鄭晶表示,一方面,將不斷優化博物館的運營管理,借助大數據分析觀眾需求與行為,精準調整展覽內容與形式,提升服務效率與質量;另一方面,深度挖掘大運河文化內涵,通過更先進的沉浸式展示展演方式,將大運河文化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基因具象闡釋出來,生動展現大運河在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地位與深遠影響,讓更多人全面深入地了解大運河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