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榮幼竹喜歡回32號街坊走走看看。這個她曾經生活了幾十年的街區,經過修繕改造,如今讓她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童年記憶里的櫻花樹被補栽上了,剪金橋巷58號新開了一家主題書店,熱情好客的老鄰居招呼榮幼竹看看裝修好的宅院。
32號街坊是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古城西側的一座老街坊,總建筑面積達24.77萬平方米。這里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共有省市級文保單位7處,市控保建筑7處。街坊內包含22棟零星居民樓和約300個傳統民居大院。
兩年前的32號街坊可不是這個樣子。“以前一處小院子住十七八戶人家,共用一個廁所、一個廚房,每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榮幼竹印象深刻,街坊內十幾處古建老宅也顯得很破敗,比如曹滄洲祠,建于清末民初,100多年的風雨,讓這座老建筑“疾病纏身”。
改造迫在眉睫。“相比單體建筑的修繕利用,更難的是成片建筑群的保護傳承。”蘇州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中心主任、32號街坊社區規劃師沈佶平說,對32號街坊的保護傳承,已逐步從過去只對古典園林、古建老宅等歷史遺存進行保護利用,拓展至成片區域的保護、修繕、整治、管理、運營。蘇州市姑蘇區按照“古城保護、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有機更新”的原則,以微改造的“繡花功夫”,探索古城保護傳承的新機制。
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蘇州編制了城市總體規劃,出臺《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蘇州市古城墻保護條例》等法規及相關配套技術導則,完成7個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編制,逐步推進26個歷史地段保護規劃編制,實現古城54個街坊控規和城市設計全覆蓋。蘇州還專門組建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掛牌成立蘇州名城保護集團。
在32號街坊的改造中,姑蘇區把選擇權交給居民,愿意遷居的可以住上樓房,選擇留下的由政府提供資金改善公共環境。在32號街坊,往外搬遷的居民有834戶。新房子離得不遠,是寬敞明亮的商品房。
留下的居民,生活品質也在提升。改造中,有居民希望能恢復小時候家門口的櫻花樹。改造后,門口真的種上了一排櫻花樹。還有居民提議,建設公共空間便于鄰里溝通交流。為此,街道社區打造了30多平方米的24小時共享空間。
“老房子一棟也不能拆”,這是32號街坊保護利用中各界的共識。姑蘇區嚴格遵循“修舊如舊,最小干預”的原則開展古建筑修繕。在曹滄洲祠修繕過程中,施工單位將一根重達600斤的破損大梁卸下來后,依照“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的標準進行修復、替換,保持原有建筑風格,恢復了古色古香的蘇式建筑景觀,還原了蘇式古宅“風叩門環、蕉窗聽雨”的意境。
傳統與現代共生,保護與活化同步,32號街坊的新故事,還會繼續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