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第三個全國生態日之際,記者從鹽城相關部門了解到,歷經39年發展,大豐麋鹿種群數量持續攀升,截至目前已突破8500頭,是全球最大的麋鹿種群。
1986年8月14日,39頭麋鹿從英國倫敦運抵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8年,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首次放歸8頭麋鹿至野外,現在,野生麋鹿從大豐沿海向南北擴散,在綿延500多公里的南黃海西岸黃金海岸線上,已形成一條野生麋鹿生境廊道。
1995年,為擴大種群分布,大豐積極開展麋鹿遷地保護實驗。“從內蒙古的極寒高原到青海的廣袤濕地,從湖南的洞庭之畔到福建的閩中山林,麋鹿足跡遍布多地。如今,累計向全國25個省市保護區、繁殖基地等,輸出麋鹿400多頭?!苯K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安全保衛處處長薛丹丹透露,麋鹿野性很強,適應能力超出預期。
在內蒙古大青山,麋鹿能適應零下41.1℃的極寒環境?!镑缏姑ぜ雍瘢w色變化。這種基因進化為麋鹿長期生存提供了更堅實的基礎。”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梁斌說。在天津七里海濕地,58頭麋鹿安家落戶,狀態良好;在湖南東洞庭湖,16頭來自大豐的麋鹿,與湖北石首、北京南海子的種群在此匯流,融合發展?!按筘S麋鹿的鹽沼適應性、石首麋鹿的游泳優勢,在這里形成‘1+1>2’的效應?!焙蠔|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技科科長李飛云介紹。
麋鹿遷徙不僅是對生存環境的挑戰,更是對生態適應能力的考驗。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0只大豐麋鹿與北京麋鹿進行血緣交匯,備受期待的京蘇鹿1號降生;在上海崇明島,麋鹿種群數量從4頭發展到9頭?!斑@證明超大城市周邊完全具備珍稀物種生存繁衍條件,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全新路徑。”麋鹿研究專家曹克清欣喜地說。
麋鹿回歸不僅促進種群繁衍,更對生態環境產生積極影響。在東洞庭湖,麋鹿填補了區域沒有大型哺乳動物的空白,完善了長江中游生態鏈。它們的采食行為有助于維持濕地植被多樣性和健康狀態,為鳥類等動物提供更多生存機會;在青銅峽庫區濕地,麋鹿啃食水草和蘆葦,控制植物生長密度,減輕防火壓力,促進植物平衡發展,為濕地小魚小鳥留足生存空間。
從黃海之濱到洞庭之心,從江南水鄉到西北荒漠,麋鹿的遷徙軌跡勾勒出中華文明的生態韌性。這場跨越千里的生命跋涉,終將在神州大地上找到新的注解,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