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天堂,亚洲免费电影毛片在线视频,午夜福利女优在线观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兩山”理念·江蘇實踐|宜興拋棄“石頭經濟”打造“世外桃源”
時間:2025-08-19 08:47 來源:新華日報 字號:默認

江南盛夏,竹海翻涌。走進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的行香竹苑度假村,滿目皆是大片潑灑開的綠意。

“十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山,無人問津。”在度假村負責人謝惠珍的印象中,山上雜草叢生,一到夜晚,只剩無邊的寂靜。如今,整個度假村掩映在200畝的山地竹林中,翠竹依山勢錯落生長,與原生草木交織錯落,清風穿葉而過,游客無不贊“這里真是世外桃源”。

謝惠珍的丈夫是土生土長的西渚人,她跟隨丈夫來到這片土地。“春天逛竹林、夏天踩溪水、秋天賞花海……這片土地的美值得被更多人看見。”話語間,盡是夫妻二人對這片鄉土的熱愛。十年前,謝惠珍利用在村里流轉的空地,著手打造行香竹苑度假村。為了讓建筑和自然相融相生,她選擇讓大自然擔任“規劃師”,遵循山林原有的脈絡,因地制宜加以改造,房屋全采用架空式設計,最大限度維護自然生態,讓建筑隱于山水。

從開業之初的口口相傳,到如今旅客紛至沓來,行香竹苑的“紅火”,離不開宜興對綠色生態的守護,通過民宿“點亮”美麗鄉村,“綠水青山”“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得以打通。

素有“竹的海洋”美譽的宜興坐落于太湖西部,位于滬寧杭三角中心,三山兩水五分田的綠意,是宜興的自然稟賦。近年來,依托20萬畝竹海、5萬畝茶洲,宜興利用生態優勢讓乾元村、竹海村等山區村落的綠色發展呈現勃勃生機。

作為曾經全省化工企業數量最多的縣市,宜興如何留住綠水青山?答案是:一手強生態優勢,一手創宜居環境,實現從“工業優先”到“生態優先”的轉身。

在丁蜀鎮洑東村的航拍圖上,把局部放大,可以看見昔日大量尾礦堆積形成的陡坡已整形為緩坡,新長出的綠草正不斷向山頂和山腳蔓延。“幾年前,這兒還是連人都走不進的廢棄礦山宕口,如今真是天壤之別。”看著曾經的生態瘡疤漸漸披上綠衣,丁蜀鎮洑東村黨總支書記林仕秋感慨萬千。

彼時,宜興化工企業云集,原有礦山企業240家、礦山宕口684個,礦產年開采量3000多萬噸,礦山開采遺留下來的尾礦、工礦企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成為一道道瘡疤。

“那時候爆破聲震耳欲聾,機械車輛來來往往,到處塵土飛揚。”林仕秋回憶,上世紀80年代,在“靠山吃山”傳統觀念影響下,村里不少村民到礦上打工、搞運輸,采礦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但也欠下了一筆難以估量的生態賬。一處處小山包逐漸變成一處處深坑,最深處甚至達幾十米,地貌和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事情在2022年迎來轉機。宜興、溧陽兩地共同申報的“太湖流域水源涵養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正式啟動。項目對宜興全市40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宕口進行整治,這其中就包括洑東村的3個宕口。

“這幾年不停整地、修渠、修復植被,環境眼見著越變越好。”對于村子里的變化,林仕秋喜不自禁。隨著青山回歸,洑東村計劃將礦山治理融合產業發展,讓村里3個礦山宕口納入村內蘭山風景區規劃,并根據宜林則林、宜景則景的原則將其打造成旅游新地標,結合鎮村規劃發展生態文化旅游,吸引八方游客。

同樣忍不住感慨的還有吳志祥,今年85歲的他,曾是宜興水泥廠生產副廠長。藍澈似鏡的湖面、櫛比林立的山壁,丁蜀鎮青龍山公園讓人恍若置身九寨溝。“我在這奮斗了一輩子,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再看見這樣的美景。”吳志祥指指腳下的土地說,“青龍山原是當地水泥廠和石灰廠的取石宕口,連續幾十年的開采,讓鎮區原本海拔最高的山,變得又矮又小。”

2000年,吳志祥退休后,婉拒了其他鄉鎮小水泥廠的工作邀約,義務配合做些青龍山發展變化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采礦遺址是青龍山的歷史,這里獨特的自然景觀是青龍山的天賦。”吳志祥說。

2017年,荒廢多年的青龍山宕口迎來“新生”。丁蜀鎮因地制宜啟動青龍山公園建設項目,并科學補植綠化、依勢造景,原先裸露著大量石土泥塊的公園核心區,復綠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如今呈現給市民的是梯田式的花海。“湖泊中的水并非河道引水,而是地下水上冒,加上雨水匯聚,由于富含礦物質,所以顏色會隨四季變化,這也是公園的一大亮點。”丁蜀鎮副鎮長伍震球介紹。

2019年,占地約55萬平方米的青龍山公園建成開放,“殘山剩水”被雕琢成獨特動人的“城市客廳”。公園開放后,年均人流量超20萬人次。未來,丁蜀鎮還將規劃蠡河、白宕河、畫溪河水上風光帶,形成“槳聲燈影里的丁蜀鎮”;增加休閑綠地,提升土地價值,并在近300個自然村中通過村莊環境治理,形成一批紫砂文化特色村、山水田園特色村、干道沿線村和鎮域人口村,與黃龍山風景區、蜀山風景區等景點串珠成鏈,在城市形態和產業形態的質量提升上做文章。

“生態瘡疤”披綠煥彩,礦山治理修復不能走只講投入、不講回報的老路,還要實現生態修復和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以廢棄礦山宕口整治為契機,宜興聚焦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探索出一條具有宜興特色的“災害治理、生態復綠、景觀再造、土地復墾利用”礦山綜合整治之路,一處處生態疤痕自此漸染宜人綠色。2022年,宜興完成11個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工作,2023年度13個宕口修復全面竣工,剩余16個宕口整治工程,已于去年9月全面開工。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今天的宜興,“石頭經濟”被綠色經濟所取代,昔日砂石荒灘,歷經修復,變身旅游旺地。東坡先生筆下的詩意棲居,正化作宜興生態保護的永恒底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兩山”理念為指引,宜興始終堅持“環境立市、生態興市”的發展理念,不斷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治理污染、修復生態傷痕,用一條條生態紅線守護自然。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全國美麗鄉村重點縣建設試點、江蘇省生態保護引領區……一份份沉甸甸的榮譽拼出宜興綠色發展的生態藍圖。

暮色中,竹海波濤起伏,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一個關于重生與希望的故事。這里,每一根竹子都是生態文明的注腳,每一片綠葉都鐫刻著綠色發展的密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