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冷卻塔,沒有燃燒設備,更沒有轟隆隆的聲響,走進南京江寧開發區能碳虛擬電廠,宛如步入一間高科技實驗室。
碩大的綠色低碳智慧能源云平臺展示屏上,一串串數字如跳動的綠色脈搏,實時更新著開發區的發電容量、可調節容量、綠電使用比例、碳排放量等信息。屏幕一角,虛擬電廠的“最強大腦”正通過一條條曲線延展,實時顯示園區碳達峰、碳中和達標數據。
7月31日,南京江寧開發區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發展大會舉行。當天,涉及新能源產業、零碳園區戰略合作、雙碳集聚區入駐等20多個項目現場簽約。
“省電相當于另一種方式的發電,還能幫助降碳減排。”虛擬電廠項目負責人說,這座僅用8個月就建成并落地運轉的能碳虛擬電廠示范項目納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清單(第二批)》,也是虛擬電廠建設跑出的又一“加速度”。
虛擬電廠的快速落地,不僅是技術的集成,更是體制改革的鮮活注腳——入選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園區以來,開發區以“企業主體、市場主導、政府支撐”為改革模式,發力綠色“碳索”。去年,開發區探索政企分離改革,推動集團公司實體化運營,也啟發了開發區推進碳達峰建設的新思路:由集團公司與企業雙方合作成立新公司,開發區實際參與到綠色低碳發展相關業務中去。
“碳達峰是系統工程,不是一家或幾家企業能做,也不是政府單方面就能推動,需要多方協作形成合力才能做成。”江寧經開集團有關負責人說,不同于單純的產投出資,這套發展模式運作過程中,開發區以“園區國資”入股,以“政府支撐”出協調出服務,積極參與到合作成立的新公司運營中、新產業培育中,搭臺唱戲,既促進園區碳達峰相關產業起好步、邁開腿,也能產生示范帶動效應,助推園區企業綠色轉型。
與此同時,新公司并不是“樣板間”,而是以市場為主導、企業為主體,以盈利為可持續發展的根基。例如,剛投用不久的紫金山科技城光儲超充放智慧能源示范站,共設有12個超充充電車位,12個不是隨意定下的,而是經過測算周邊車流量和已建充電樁等情況綜合分析最終得出的結果。站點服務能力達35000車次/年,不僅可以緩解周邊5公里充電焦慮,更讓輻射范圍內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38%。
企業主體、市場主導、政府支撐的改革模式,正在形成“良性循環”。目前,開發區在這一模式主導下,已與一些央企、國企、民企等合作成立7家新公司。其中,有與華電和國電南自合作組建的虛擬電廠合資公司,讓南京市首個園區級能碳虛擬電廠項目順利落地;還有與中石油、英飛源合作的新公司,主營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目前已備案3個項目。除了產業項目,也有咨詢服務類企業。開發區與上海環交所以及園區一家咨詢公司,三方合作共建了EATNS碳管理體系南京服務中心,可以“手把手”幫助企業完成EATNS碳管理體系貫標,助力企業綠色發展;開發區與中江國際合作成立的江蘇智探云科技有限公司,聚焦于“雙碳”產業咨詢和戰新產業項目投資。
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7家新公司的示范帶動效應正不斷顯現。此次開發區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發展大會上剛剛簽約的氫能轉化項目,正是來自開發區與中江國際合作過程中碰撞出的火花。在與央企合作的過程中,園區一些企業的優質產品也進入更高層次的供應鏈體系。截至目前,開發區已新招引億元以上低碳類項目超50個,在建低碳類重大項目35個、總投資335億元。
改革讓開發區活力澎湃,“首個首創”接連亮相:發布全國首批園區ESG發展報告、打造全省首個綠色低碳法律服務中心、上線南京市首個園區碳足跡服務平臺、建成南京市首個政府機構微電網……去年底舉行的全國發展改革系統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培訓班暨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工作推進現場會上,江寧開發區相關工作獲得充分肯定。尤為亮眼的是,江寧開發區以不到南京市4%的能耗貢獻出全市22%的工業產值,為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園區寫下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