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小平(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二級調研員):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省政府新聞發布會。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直以來,我們借助新聞發布這一重要窗口,向社會通報江蘇年度生態環境狀況。經省政府批準,今天我們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省生態環境廳負責同志向大家介紹2024年全省生態環境狀況,并回答記者朋友們感興趣的問題。
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有: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錢江先生、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吳軍先生、水生態環境處處長張玉國先生、大氣環境處處長王軍敏先生、固體廢物與化學品處處長劉海東先生、土壤生態環境處副處長馬建輝先生。我是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韓小平。
首先,請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錢江先生介紹情況。
錢江(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記者朋友們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今天我們正式發布《2024年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24年,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部署要求,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為契機,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協同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面完成國家生態環境質量年度考核目標。環境空氣PM2.5年均濃度、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率實現同比“雙改善”;地表水國考斷面連續3年達到優級水質,無水質劣于Ⅴ類斷面;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連續7年保持Ⅱ類;太湖連續17年實現安全度夏,達到國家良好湖泊水平;近岸海域優良海水面積比例為84.4%;土壤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聲環境質量有所改善,輻射環境質量保持良好。在全省GDP增長5.8%、增量全國第一的同時,江蘇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連續5年在國家治污攻堅成效考核中獲得優秀等級,公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連續6年保持在90%以上。
一、環境空氣質量方面。2024年,全省環境空氣PM2.5年均濃度為3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0%,PM2.5濃度連續4年以省為單位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優良天數比率達2013年新標準執行以來最優,PM10、SO2、NO2、O3濃度同比下降,CO濃度同比持平。
二、地表水環境質量方面。全省納入“十四五”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考核的210個國考斷面中,年均水質達到或好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Ⅲ類標準的斷面比例為93.8%,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
2024年全省長江流域總體水質穩定在優級水平。長江干流江蘇段各斷面水質均符合Ⅱ類,主要入江支流各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好于Ⅲ類。淮河干流江蘇段各監測斷面年均水質均達到或好于Ⅲ類。太湖湖體總體水質為Ⅲ類。京杭大運河江蘇段水質總體為優,沿線各監測斷面水質均達到或好于Ⅲ類。
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質達標(達到或好于Ⅲ類標準)比例為100%。南水北調調水期間(1—5月,11—12月),東線江蘇段輸水干線9個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Ⅲ類。
近岸海域海水水質達到或好于《海水水質標準》(GB 3097—1997)二類標準的面積比例為84.4%,三類為9.1%,四類為3.7%,劣四類為2.8%;優良(一類、二類)海水面積比例超過國家考核目標19.8個百分點。入海河流水質總體為優,國考入海河流斷面年均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比例為97.0%,同比保持穩定。
三、土壤和農村環境質量方面。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較好,開展監測的“十四五”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所有監測點位中污染物含量均未超過土壤污染風險管制值。農村環境方面,開展空氣質量監測的136個村莊,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84.5%;184個縣域河流湖庫監測斷面(點位)中,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比例為90.2%。
四、自然生態環境質量方面。全省生態質量達到二類標準。長江、太湖和淮河三大流域淡水水生生物環境質量有所提升,監測到的底棲動物、著生藻類、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分別有278種、321種、175種、84種。近岸海域和潮間帶分別監測到海洋水生生物306種、91種,海洋水生生物環境質量穩中向好。
五、聲環境質量方面。全省聲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設區市晝間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54.7分貝、同比下降0.8分貝,處于區域環境噪聲二級(較好)水平。設區市功能區聲環境晝間、夜間平均達標率分別為96.0%和88.1%。設區市晝間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65.5分貝、同比下降0.2分貝,晝間道路交通噪聲強度為一級,聲環境質量為好。
六、輻射環境和固體廢棄物處置方面。全省輻射環境68個國控點和222個省控點監測結果表明:環境γ輻射劑量率處于當地天然本底漲落范圍內,空氣、土壤、近岸海域海水和海洋生物,以及太湖、淮河、長江等重點流域水體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處于本底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未見異常,重點飲用水水源地取水口水體中總α、總β活度濃度低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的指導值,電磁輻射環境監測點監測結果低于《電磁環境控制限值》規定的公眾暴露控制限值。全省共建成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113座,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336.8萬噸/年、同比增長9.9%;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處理企業共8家,拆解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566.3萬臺。
我先簡要介紹這些,詳情請大家參閱《2024年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謝謝大家!
韓小平(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二級調研員):謝謝錢江先生。下面,進入提問環節,記者朋友可就感興趣的問題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的媒體機構。下面開始提問。
人民網記者:今年是“十四五”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收官之年,請問江蘇在重點流域保護治理方面有哪些進展?下一步工作的著力點有哪些?
張玉國(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好的,感謝你的提問。江蘇水域面積占土地面積的16.9%,占比位居全國各省之首,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任務重、責任大。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堅持以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重點,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推動全省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向好。工作中,按照全省“江河湖海”生態環境“一保護三治理”總體思路,我們主要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印發實施《江蘇省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江蘇省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扎實開展沿江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化工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礦庫污染治理“4+1”工程,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連續7年穩定在Ⅱ類,主要通江支流水質連續3年穩定在Ⅲ類及以上。聯合省發展改革委、水利廳、農業農村廳,出臺《關于加強我省長江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的指導意見》,堅持“一地一策”“一標一策”,穩步推進沿江八市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
二是扎實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推動太湖治理重點向占江蘇入湖水量80%以上的湖西片區聚焦,對上游40條重點河道全面開展溯源排查整治,“一河一策”促進水質提升。更大力度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城鎮污水處理總能力達到992.3萬噸/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93.7%,完成流域2萬余家涉磷企業整治。依托“人工智能”+“水陸空天”一體化監控體系,構建全國密度最高的(水質)自動監測網絡。
三是持續加強南水北調水質安全保障。作為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源頭地區,江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先后印發《江蘇省南水北調東線駱馬湖、洪澤湖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指導意見》《江蘇省江北運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三年行動方案》,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加快推進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確保“一江清水”北送。截至今年5月底,已連續11年圓滿完成向省外調水任務,總調水量達90億方,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
四是大力實施近岸海域綜合治理。以美麗海灣建設為統領,制定實施《江蘇省近岸海域污染物削減和水質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十四五”以來累計削減總氮、總磷分別為9204噸和1194噸。堅持“一口一策”,全面完成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將全省22條重點入海河流全部納入總氮治理與管控范圍,“一河一策”系統推進總氮治理工作。印發《江蘇省美麗海灣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堅持因地制宜、“一灣一策”,對全省17個海灣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2024年近岸海域優良海水面積比例達到84.4%。
下一步,我們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繼續按照全省“江河湖海”生態環境“一保護三治理”總體思路,持續推動水生態環境質量穩中有進,圓滿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十五五”全面推進美麗江蘇、水韻江蘇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謝謝!
香港商報記者:我們知道,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美麗江蘇建設的重要方面,近年來江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做了大量工作。請介紹一下具體情況。
吳軍(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近年來,我省積極探索具有江蘇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路徑,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是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制度。2022年,發布第一批《江蘇省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江蘇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江蘇省生態環境質量指示物種清單》,有效指導物種分級管理與精準監管。以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水平為目標,去年8月印發《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綱要(2024—2035年)》,部署10大任務30項具體行動,不斷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地位。今年年初,印發實施《江蘇省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行為負面清單(2025版)》,明確七大類禁止、限制和控制行為,嚴防以修復之名行破壞之實。在全省上下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下,今年5月22日,《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標志著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進入法治化軌道。
二是嚴守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2018年我省劃定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2020年補充劃定省級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將全省22.49%的陸域面積嚴格保護起來,形成生態保護紅線和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相結合的生態空間保護格局。同時,對生態空間加強日常監督,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試點,持續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執法、水生生物棲息地人類活動問題排查整治和沿長江、大運河等重要生態空間生態破壞問題排查專項行動,嚴守全省重要生態空間,提升各類生態空間保護區域對生物多樣性維持、特殊物種保護的重要保障功能。
三是系統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實施“山水工程”、“生態島”試驗區、生態安全緩沖區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推進“江蘇南水北調東線湖網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國家“山水工程”,總投資約60億元,目前已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面積超84萬畝。實施兩批省級“山水工程”,總投資約95億元,其中安排省級財政資金15億元。同時,先后建成133個生態安全緩沖區,推進建設23個“生態島”試驗區,初步構建全省“四帶三區多點”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局,為生物棲息、繁衍、遷徙等營造良好環境,取得積極生態效益。
四是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為系統掌握全省生物多樣性狀況,我省積極應用環境DNA條形碼技術和AI智能動態識別技術,在全國率先開展以縣域為單元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目前全省95個縣(市、區)已全部完成調查。制定《江蘇省生物多樣性觀測能力建設方案(一期)》,按照“一橫兩縱+”格局(“一橫”為沿長江區域,“兩縱”為沿大運河、沿海區域,“+”是指低山丘陵區域),持續推動20個省級觀測站建設。深入開展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建成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7座。“江蘇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建設”和“建興高速生物多樣性(鳥類)觀測站”,被生態環境部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先進實踐成果在全國宣傳推廣。
五是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持續開展“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六五環境日”等系列主題宣傳活動,及時發布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通過新媒體平臺推廣、公眾科普、校園教育等方式,加強保護成果宣傳,將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轉化為公眾可感知、可參與、可傳播的內容,努力推動全社會形成保護共識和行動自覺。
謝謝!
新華日報記者:近些年,除了傳統的工業源大氣污染治理外,移動源污染治理也越來越受關注。請問江蘇在移動源污染治理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工作有何打算?
王軍敏(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處處長):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近年來,我們高度重視移動源污染治理工作,開展一系列探索和實踐,主要抓了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對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淘汰和限行力度。落實《長三角區域國三柴油貨車限行指導方案》要求,推動各地實施國三柴油貨車限行,分階段、分步驟擴大限行范圍。制定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淘汰獎補資金管理辦法,2022年以來全省已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23萬輛。在這里特別要說的是,《長三角區域國三柴油貨車限行指導方案》要求,2025年底前長三角三省一市范圍內全面限行國三柴油貨車。我省淘汰工作做得比較早,以資金獎補形式鼓勵提前淘汰,2024年底已基本完成國三柴油貨車淘汰,為全面落實長三角國三柴油貨車限行要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積極推廣移動源領域新能源替代。2022—2024年,全省推動更新新能源貨車8000余輛、新能源公交車輛1萬余輛;現有LNG動力運輸船舶105艘,約占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推進重型卡車、渣土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等電動化替代,在南京、無錫、徐州、南通等地加快建設一批全電攪拌站和全電工地。
三是全面強化機動車尾氣排放監管。出臺《江蘇省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條例》,實施機動車排放檢驗和維護(I/M)制度,加強移動源全鏈條監督檢查,推動新生產車輛、在用車輛全面達標排放。
四是深入開展機動車檢驗第三方機構整治。組織各地對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聯合交通運輸、市場監管等部門,依法打擊排放檢驗機構和維修機構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
下一步,我們將深化具體舉措,繼續開展移動源污染治理。一是加快淘汰老舊機動車船和非道路移動機械。今年底前,完成國一及以下排放標準的非道路移動機械淘汰,淘汰采用稀薄燃燒技術的燃氣貨車,推動淘汰國四排放標準中重型柴油貨車和國二排放標準的非道路移動機械。二是積極提高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清潔化水平。持續推進渣土車電動化和公共領域用車新能源化,新增或更新的城市公交、出租、城市物流配送、輕型環衛等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或清潔能源汽車比例將進一步提高;全面推廣全電工地、全電攪拌站建設。三是扎實推進移動源監管能力提升和門禁系統建設。在火電、鋼鐵、煤炭、焦化、有色、石化、水泥等重點行業企業中加快門禁系統建設,強化柴油貨車在線監控、門禁監管,對列入重點管理名錄的非道路移動機械實施環保編碼省市縣三級聯網。四是依法打擊移動源領域違法違規行為。依法依規加強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和維修機構監管,筑牢機動車污染治理“最后一道防線”。全面保障油品質量,強化柴油進口、生產、倉儲、銷售、運輸、使用等全環節監管,堅決打擊將非標油品作為發動機燃料銷售等行為,為大氣污染治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謝謝大家!
省廣電總臺記者:《公報》在凈土保護方面更加突出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請介紹一下江蘇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工作的進展情況,下一步還有哪些考慮?
馬建輝(省生態環境廳土壤生態環境處副處長):謝謝記者朋友的提問。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防新增、去存量、控風險”的總體思路,不斷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全省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總體安全。主要做了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持續開展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控,動態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和地下水重點排污單位名錄,全省共完成1543家重點監管單位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回頭看”和7個國家級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工程項目,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任務。二是加強遺留地塊污染管控。持續開展重點行業企業關停地塊和注銷撤銷排污許可企業用地排查,動態更新優先監管清單,對清單內地塊開展污染管控,2024年全省優先監管地塊污染管控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三是保障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從嚴管控農藥、化工等行業土壤污染嚴重地塊規劃用途,嚴格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管理,名錄內的地塊不得作為“一住兩公”用地(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切實保障建設用地安全。四是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組織各地以地下水國控點位中的V類水點位及周邊為重點,開展“一井一策”排查整治。完成一批化工園區、危險廢物處置場、生活垃圾填埋場等污染源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
下一步,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好國家《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從四個方面持續發力:一是持續推動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排查整治,督促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和地下水重點排污單位,嚴格落實污染防治措施,嚴防新增土壤污染。二是扎實推動遺留地塊污染管控,開展沿江1公里化工騰退地塊土壤污染專項治理行動,大力推動化工園區地下水污染整治,逐步削減存量污染。三是切實加強“一住兩公”地塊環境監管,落實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制度,推動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數據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管理,保障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四是積極推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復國家試點工作,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和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工程收官,總結凝練經驗做法并推廣運用。
謝謝!
交匯點記者:危險廢物是生態環境部門監管的重點。請介紹一下目前我省在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建設方面有何進展?
劉海東(省生態環境廳固體廢物與化學品處處長):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我省高度重視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建設,主要工作有四個方面:
一是深化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體系建設。對小量危險廢物產生單位試行差別化分級分類管理和集中收集服務,推動解決小微企業危險廢物出路難、成本高等問題,2024年底全省共95家集中收集單位服務小量產廢企業5.9萬余家。
二是提升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建成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113座,其中焚燒、水泥窯協同、等離子、超臨界氧化等處置設施84座、填埋處置設施29座,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336.8萬噸/年、同比增長9.9%。推動降低危險廢物填埋量,2024年全省危險廢物填埋率約16.6%,較2023年底下降近1.5個百分點。
三是進一步完善危險廢物管理制度體系。今年3月1日施行的《江蘇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修訂)》,專章對危險廢物環境管理作出明確規定。建設省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通過掃描監管二維碼,基本實現對危險廢物動態信息化全過程追溯。
四是依法嚴肅查處危險廢物環境違法行為。省有關部門嚴格落實國家“兩打”(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專項行動)工作總體要求,2022年起每年開展一輪專項行動,對非法利益鏈條開展聯合打擊,嚴厲查處、懲治違法犯罪行為。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落實生態環境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環境治理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的指導意見》精神,細化各項工作舉措:一方面,持續調優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結構,推動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占比穩中有降,促進危險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另一方面,不斷優化危險廢物信息化環境管理,對照國家要求,切實抓好危險廢物“五即”(危險廢物單位當日產生的危險廢物即產生、即包裝、即稱重、即打碼、即入庫)規范化建設,扎實開展好“一碼貫通”環境監管建設工作。
謝謝!
韓小平(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二級調研員):謝謝劉海東先生。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就到這里,感謝幾位發布人,也感謝各位媒體記者的參與。大家再見!
韓小平(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二級調研員):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省政府新聞發布會。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聚焦美麗中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美麗江蘇建設的重要方面。今年5月22日,《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即將到來之際,經省政府批準,今天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省生態環境廳廳長蔣巍先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鄒芳剛先生,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孫衛東先生,省住房城鄉建設廳二級巡視員顧振東先生,省林業局二級巡視員戴懷寶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貫徹《條例》的相關工作,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我是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韓小平。
首先,請省生態環境廳廳長蔣巍先生作情況介紹。
蔣巍(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各位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二十周年。今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經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的《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再過幾天就是6月5日“世界環境日”,借此機會,我代表省生態環境廳,向各位媒體朋友、社會各界長期以來對江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新時代以來,我國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明確要求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體系,加快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治建設。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方立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今年,《條例》經省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為美麗江蘇建設又增加一部法規制度。可以說,出臺《條例》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具體體現,是江蘇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的關鍵舉措,為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規范化、法制化提供有力保障。
接下來,我從《條例》的特點和貫徹舉措兩個方面進行介紹。
一、《條例》的特點
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項地方性法規,《條例》立足江蘇實際,在保護體系構建、監管機制完善、社會參與引導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具有江蘇特色的創新性規定,具體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堅持系統保護。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具體要求和舉措與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系統保護工作以及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等制度進行有機融合。比如,在明確各級政府及部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事權方面,《條例》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領導,組織制定、實施相關政策,完善資金保障制度,統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統一監督管理;農業農村、林業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野生動植物保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監督管理;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和單位按照各自職責,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責任。
二是體現江蘇省域特點。把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實現綠色發展的核心要素。《條例》充分考慮江蘇省生態系統的區域性、典型性以及物種的獨特性等特點,明確規定優先保護具有高自然價值、功能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的典型生態系統,包括長江、太湖、沿海灘涂等流域區域典型濕地生態系統,寧鎮山脈、云臺山脈等低山丘陵區域典型森林生態系統,入海河口、海灣、海島、牡蠣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在生物資源方面,重點支持對銀縷梅、寶華玉蘭、秤錘樹、丹頂鶴、麋鹿、中華虎鳳蝶、拉步甲、長江江豚等珍貴、瀕危生物資源的保護和科學研究。
三是筑牢生物安全屏障。主要是加強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來物種侵害。比如,近年來放生和增殖放流的行為越發多見。雖然有的是出于善意,但這種行為可能造成外來物種入侵、疫病傳播以及非法交易鏈滋生等后果。為此,《條例》規定:不得擅自引進、釋放或丟棄外來物種;單位和個人將野生動物放生至野外環境,應當遵守國家和省有關規定,不得隨意放生;自行開展規模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的,應當按照規定提前十五日向當地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報告,接受監督檢查。
四是激發全社會參與活力。我國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通過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明確4項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長期目標,以及計劃最遲在2030年完成的23個以行動為導向的目標,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擘畫新藍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生物多樣性公約》2050年愿景。作為人類的共同目標,其公共性決定了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全社會的參與。為此,《條例》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宣傳和科普;依法公開本行政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信息,及時回應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同時,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結合自身優勢,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志愿服務隊伍,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調查、科普、宣傳、教育等活動。
二、貫徹舉措
下一步,我省將深入貫徹落實《條例》,以高水平保護支撐美麗江蘇建設和高質量發展,重點做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
落實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等制度,根據不同類型生態空間保護區域的主導生態功能,實行分類分級保護和差別化管理,提升各類生態空間保護區域在生物多樣性維持、特殊物種保護等方面的重要保障功能。在本地典型生態系統保護區域、生態環境敏感區域、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區和重要棲息地之間,科學構建生態廊道,提高生態系統完整性和連通性,打通動物遷徙和魚類洄游通道,促進物種遷徙和基因交流。
(二)切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
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圍繞“四帶三區”等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實施“山水工程”“生態島”試驗區、生態安全緩沖區等一批生態修復項目,優化生態格局。加強野生生物物種資源及其原生境的就地保護,根據生物多樣性調查結果,選擇本地區珍貴、瀕危物種和極小種群、遺傳資源破碎分布點建設相應的保護區域,依法實施搶救性保護。開展棲息地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重點物種替代生境研究和示范建設,推進特殊物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歸工作。
(三)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評估體系
制定出臺《生物多樣性觀測站建設技術規范》,加快構建全省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深化推廣AI智能識別、聲紋、環境DNA檢測、智慧監管等技術應用,開展“天空地一體化”周期性觀測。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智慧管理系統建設,開展調查數據的匯總、清洗、分析和校核,實現數據和成果的統一管理、展示和應用。制定《生物多樣性評估技術規范》,完善生物多樣性評估體系,定期發布評估報告。
(四)嚴格執法檢查和監督評估
依法開展執法監督檢查,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情況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范圍,督察結果向社會公開,持續開展“綠盾”重要生態空間監督、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聯合執法等專項行動,維護生物物種的生存空間。強化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行為負面清單運用,加強對破壞生物多樣性行為的監管。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時,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評價內容,對可能造成的生物多樣性影響加強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負面影響的對策和措施。
(五)全面開展長江水生態考核
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我省長江干流水質連續7年達到Ⅱ類的基礎上,今年生態環境部等國家部委將對長江流域17個省份(包括江蘇省在內)率先開展水生態考核,設置水資源、水環境、水生境、水生態系統共四大類評價指標。這意味著,我省將實施從水環境質量考核向水生態考核的戰略性轉變,在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更加突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提升。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我廳聯合省相關部門印發《關于加強我省長江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的指導意見》,組織開展水生態同步監測和評價,協同地方制訂水生態保護修復提升方案。下一步,我們將圍繞長江魚類和重點保護水生生物數量、自然岸線率、太湖和淀山湖-元蕩水生植被覆蓋度、水華面積比例、綜合營養狀態指數,因地制宜加強水生態治理和保護修復,積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六)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
以宣傳貫徹《條例》為主線,借助“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環境日”等契機,舉辦系列主題宣傳活動,適時發布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充分挖掘江蘇生物多樣性特色,推動生物多樣性科普展示館建設,培育“萬物復蘇”“美麗精靈”等生物多樣性宣傳精品,創新“四季主題”生物多樣性直播,建設“生態文化素材庫”,營造全社會學習宣傳貫徹《條例》的濃厚氛圍。此外,還將借勢借力,在重大活動中宣傳展示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2022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上致辭表示,支持舉辦全球濱海論壇會議。今年下半年,江蘇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將在鹽城市舉辦以“美麗濱海: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為主題的2025全球濱海論壇,以“保護”為切入點,以“推動濱海區域的高質量發展”為落腳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展示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成果,搭建濱海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交流合作平臺,促進和服務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借《條例》施行的契機,我們初步總結凝練了26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利用實踐成果,會后將為各位記者朋友提供四個典型案例,分別是:紅嘴鷗“綠色使者?生態文旅”;大豐麋鹿保護區創全球面積、種群、基因庫三項之最;條子泥開辟“720高地”:創造觀鳥勝境;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新范式:科教聯盟賦能,制度創新引擎。歡迎各位記者朋友繼續關注和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謝謝大家!
韓小平(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二級調研員):謝謝蔣巍先生。下面,進入提問環節,大家可就感興趣的問題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媒體機構。
中國日報記者:請問,江蘇在重點地區和重點物種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打算?
蔣巍(省生態環境廳廳長):謝謝您的提問。江蘇省平原廣闊、轄江臨海、扼淮控湖,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組分比較齊全,特殊的地理條件孕育出豐富繁多的動植物種群,形成特色鮮明的生物多樣性格局。同時,江蘇也是經濟大省,在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中,探索出一條經濟發達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路徑。比如,2019年江蘇的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獲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實現濱海濕地與發達城市經濟融合共存,為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的生態保護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板。這一自然遺產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的中心節點區域,保護了以鸻鷸類為主的眾多候鳥。
《條例》第二章對生態系統保護提出明確要求。我們牢牢把握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內在聯系,依托生物遷徙通道構建“四帶三區”自然生態保護總體布局。“四帶”是指長江流域旗艦水生生物保護帶(保護長江江豚、中華鱘、胭脂魚等物種)、京杭大運河重點物種保護帶(保護東方白鸛、斑頭秋沙鴨等物種)、濱海珍稀候鳥保護帶(保護丹頂鶴、勺嘴鷸等物種)、東隴海線丘崗殘脈物種保護帶(保護金雕、紅隼、玉鈴花等物種);“三區”是指寧鎮宜溧低山丘陵陸生動植物保護區(保護中華虎鳳蝶、拉步甲、寶華玉蘭等物種)、環太湖重點水生生物保護區(保護太湖銀魚、翹嘴鲌、中華絨螯蟹等物種)、里下河湖蕩水生陸生生物保護區(保護震旦鴉雀、黑翅鳶、云雀等物種)。下一步,我們將采取以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措施,重點推進江蘇三大典型生態系統(濕地、森林、海洋)的治理與修復,改善動植物生境,擴大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范圍。
物種是維系地球生命網絡的核心要素。作為生態基因庫,它們保存著億萬年進化的生命密碼;作為環境指示器,它們敏銳反映著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比如藍藻,就是一種水環境指示器;作為人類的好伙伴,物種不僅提供生存必需的資源,更維系著文化與精神的聯結。為切實加強對物種多樣性保護,《條例》明確了我省重點保護的物種,包括銀縷梅、寶華玉蘭、秤錘樹等珍貴、瀕危維管植物資源,丹頂鶴、麋鹿等珍貴、瀕危陸生脊椎動物資源,中華虎鳳蝶、拉步甲等珍貴、瀕危陸生昆蟲資源,長江江豚等珍貴、瀕危水生生物資源。
《條例》還密切關注社會熱點,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比如,每到春夏之交,城市的“飄絮之癢”就與多樣性失衡有關,啟示我們,現代化生活也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要尊重規律、順應規律、用好規律。為此,《條例》明確要豐富植物結構層次,提高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再比如,調查發現我省有加拿大一枝黃花、福壽螺、松材線蟲等外來入侵物種,存在一定的生態安全風險。《條例》要求積極防范與應對外來入侵物種,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的監測、預警和控制,避免對本土生態系統和物種造成危害。
根據《條例》要求,我們將圍繞熱點地區和重點物種,組織開展新一輪本底調查,突出專項調查和專題調查。研究編制第二批江蘇省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生態環境質量指示物種清單,有效指導物種分級管理與科學研究。江蘇有不少院校和科研院所正在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們通過宣傳,既幫助推進學科建設,也推動全社會積極參與,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智慧管理系統建設,定期組織各地區將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觀測數據匯聚至全省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實現數據和成果的統一管理、展示和應用。根據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觀測情況,組織開展生物多樣性評估,發布生物多樣性現狀、受威脅情況、保護措施等信息,接受社會的監督。
最后,再次向各位記者朋友表示衷心感謝!希望大家支持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中新社記者:《條例》對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提出明確要求。請問,江蘇在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方面采取了哪些舉措?
鄒芳剛(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謝謝您的提問。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種質資源是種業的原材料,沒有優異的種質資源就沒有現代種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現代種業發展。近年來,省農業農村廳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把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作為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種業原始創新的重要抓手,在保護中利用、利用中保護,主要采取四個方面工作舉措:
一是積極構建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政策支持框架。全面落實《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實施意見》,聯合省生態環境廳等部門出臺《江蘇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推動構建多層次支持保護、多元化開發利用和多渠道政策支持的新格局。二是全面完成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完成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全省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摸清全省農作物、畜禽、水產種質資源家底。溧陽白芹就是普查中發現的優異種質資源之一。三是建立健全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目前,全省建有30家國家級、99家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建成全國品種最多、規模最大的國家級地方雞種、水禽品種活體基因庫。四是深入推進農業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實施種業振興“揭榜掛帥”,完成農作物表型和基因型精準鑒定近9000份,創制抗赤霉病的“揚麥53”等一批優良新品種。
下一步,我廳將重點推進資源保護、鑒定、利用三大任務,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種業振興、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一是保護。創新省級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分級分類管理模式,健全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加大對保種單位的支持力度。二是鑒定。推進部省協同農作物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工作,聚焦產業迫切需求、地方特色優勢,開展農作物表型和基因型精準鑒定,發掘具有高產優質抗逆抗病等特性的優異種質資源。三是利用。加快省農業種質資源綜合基因庫和家畜、家禽、長江特色漁業、河蟹、經濟紅藻等遺傳材料保存和創新利用中心建設,在完善現有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我省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鑒定評價、挖掘創制、共享利用“四位一體”發展。
謝謝!
新華網記者:良好的自然資源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保障。請問近年來,省自然資源部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舉措?
孫衛東(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感謝記者朋友的提問,也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自然資源工作的關心、理解和支持。近年來,省自然資源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切實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一是強化國土空間規劃支撐。建立健全“四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1.82萬平方千米,實現對重要自然資源、生態空間、珍稀瀕危物種和棲息地的整體保護。
二是加強生態空間管控。全面開展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評估,會同省有關部門對50多個重大建設項目不可避讓占用生態保護紅線情況開展論證,妥善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三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修復。“江蘇南水北調東線湖網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成功入選國家“山水工程”,完成修復面積80多萬畝,其中物種棲息地建設面積0.5萬畝,建成重要生態源地生物多樣性觀測站5個。推動實施9個省級“山水工程”,完成修復面積2.5萬畝,其中物種棲息地建設及外來物種治理面積超0.55萬畝。太湖流域國家礦山工程完成修復面積約2.6萬畝。4個國家海洋生態修復工程修復濱海濕地面積超3萬畝。2023年和2024年累計除治互花米草44.6萬畝,2024年除治加拿大一枝黃花15萬畝。
四是推進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在全國率先出臺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分類目錄編制指引和基礎信息調查指引,持續推進2個國家級和16個省級試點,以良好的自然資源本底提供更加優質豐富的生態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人民日報》等中央權威媒體對我省工作成效進行宣傳報道。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落實《條例》有關要求,重點做好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堅持規劃引領,優化美麗江蘇國土空間格局。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嚴格“三區三線”管控,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要求,對已劃定的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嚴格控制林地、草地、濕地轉為建設用地,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
二是強化資源保護,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水平。壓緊壓實地方主責,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加強建設用地用途管制,維護農田生態系統穩定。持續做好互花米草、加拿大一枝黃花防治工作。
三是實施生態修復,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推動實施各級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加快恢復物種棲息地,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等保護修復。實施好國家級和省級“山水工程”,大力開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完成太湖流域水源涵養區國家礦山修復示范工程,開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改善濱海生態環境。高質量辦好2025全球濱海論壇,搭建國際交流平臺,講好中國故事。
四是開展創新探索,不斷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探索多元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進一步做好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保護修復、自然資源資產配置等工作,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讓更多的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謝謝!
微博江蘇記者:城市公園綠地是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空間。請問,江蘇是如何開展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
顧振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二級巡視員):謝謝您的提問。近年來,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高度重視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統籌推進城市綠地建設和生態資源保護,不斷提升城市綠地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家園,主要開展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規范指引。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江蘇省“十四五”城市園林綠化規劃》,推進實施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普及應用鄉土適生植物。編印《江蘇省城市園林綠化適生植物應用》《江蘇省城市行道樹建設指引》《江蘇省海綿城市建設適生植物應用指南》等,指導各地根據不同環境條件和功能需求,選用適生樹種,提升植物的多樣性、適地性。出臺《江蘇省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規定》,加強城市古樹名木和古樹后備資源保護管理。
二是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持續推進“樂享園林”活力空間建設,以城市綠道、林蔭路、濱水綠岸等串聯城市綠地和公共空間,打通斷點堵點和動物遷徙廊道,構建自然融通的藍綠生態網絡。如宜興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修復,溝通連接因道路建設而中斷的山體脈絡,暢通動物安全遷移通道。推動開展園林綠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項目建設,在淮安缽池山公園和泰州天德湖公園,試點開展省城市園林綠化生物多樣性培育示范工程研究,通過水體生態修復、自然植物群落演替、“生境島”建設等方式,提升公園生物多樣性水平,構建城市中心區域的生物棲息地。
三是強化城市生態資源保護。2022-2023年,開展城市綠地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實地查看13萬公頃城市綠地,摸清49種城市綠地外侵物種的分布范圍、發生面積、危害程度等,落實治理和防控措施,維護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平衡。2024年,開展每五年一次的全省城市古樹名木及古樹后備資源普查,實現全省6201株城市古樹名木一樹一檔、落地上圖。推進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編制,指導實施水系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加強濕地資源保護,嚴格控制建設強度和人為干擾,保護動植物多樣性。加強植物園建設及種質資源研究,南京、徐州、蘇州、南通、鹽城等設區市建成獨立的綜合性植物園,部分城市結合當地特色建成植物專類園,如無錫蘭苑、常州月季園、泰州中草藥植物園等,推進種質資源研究、繁育工作。
四是加強宣傳引導。聯合省委宣傳部、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中國建筑學會、中國公園協會等發布《增強城市園林綠化的多元功能?江蘇倡議(2021)》《共建綠色健康人文的城市家園?江蘇共識(2022)》,提出“保護生物多樣性”“以生態修復營造良好生境”等行業主張,組織編制《江蘇倡議?實踐》《江蘇倡議?他山之石》案例集,收錄國內外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典型案例,指導推動實踐創新。通過公眾號和社會媒體,結合“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地球日”等,加強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推廣。
下一步,我廳將認真落實《條例》要求,持續加強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城市綠色空間生態功能,強化城市綠色資源保護,提升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水平。進一步加大宣傳推廣力度,營造公眾參與、共同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
省廣電總臺記者:野生動植物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內容。《條例》對野生動植物保護作出了明確規定。請問近年來,江蘇在這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
戴懷寶(省林業局二級巡視員):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也借此機會,感謝各位新聞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江蘇林業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的關心與支持。
首先,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全省野生動植物資源情況。江蘇跨江濱海、水網密布、湖泊眾多。據調查,江蘇現有天然分布陸棲脊椎動物628種,林業部門管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40種,其中國家一級的麋鹿、丹頂鶴等33種,國家二級的河麂、小天鵝等107種,天然分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4種(林業部門管理的15種,其中國家一級1種、二級14種)。
其次,關于全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情況。近年來,省林業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積極推進全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工作,主要取得五個方面顯著成效:
一是法規制度更加健全。出臺并修訂《江蘇省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以及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和經營利用相關管理辦法。2023年公布第一批江蘇省候鳥遷徙通道15處,2024年發布第一批江蘇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今年1月,經省政府批準,發布江蘇省陸生野生動物禁獵通告,為打擊非法獵捕提供法治保障。
二是調查監測成效顯著。持續開展全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監測和越冬水鳥同步調查,2025年越冬水鳥同步調查記錄水鳥82種、52萬只,較2024年增加4種、20多萬只。開展全省陸生野生動物紅外監測,發布《江蘇省陸棲脊椎動物名錄(2024)》。
三是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全省相繼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211處,為野生動物營造良好棲息生境。全省麋鹿種群數量達8216頭,其中野外種群3553頭。開展丹頂鶴繁育與野化放歸。2023年朱鹮在鹽城沿海成功放歸,這是朱鹮首次在中國東部沿海濕地野化放歸。指導南京中山植物園開展國家植物園創建,目前已順利通過國家植物園符合性認定評估。
四是野生動物風險防控體系更加完善。做好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護,2024年全省救護野生動物3389批次、7727只,放歸1405批次、2668只。建設23個省級以上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開展疫源疫病監測。開展種群調控、加強主動預防、推進致害保險,做好野豬等野生動物危害防控和致害補償。
五是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行為更加有力。經省政府同意,2019年起,建立由省林業局牽頭、22個部門共同參與的全省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聯席會議制度。聯合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連續多年開展“清風行動”“網盾行動”等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有效保護全省野生動植物資源。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落實《條例》要求,積極履行林業部門職責,加強野生動植物調查監測,開展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做好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疫源疫病監測、致害防控等,聯合開展專項執法行動,推動全省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全面發展,為深入推進“美麗江蘇”建設貢獻林業力量。
韓小平(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二級調研員):謝謝戴懷寶先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請各位媒體朋友多關注、多宣傳江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動實踐,展現更多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就開到這里,感謝幾位發布人,也感謝各位媒體記者的參與。大家再見。